生态65
首页 工程分析 正文

清洁生产

工程分析 4.76k

清洁生产

11.1.1清洁生产的含义

清洁生产包含了四层涵义:①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②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③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计,即通过审计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并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④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清洁生产措施:

(1)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

(2)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3)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4)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

本项目清洁生产谋求达到如下目标:①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②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风险。清洁生产目标的实现将体现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1.1.2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和建议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清洗废水和工序废液,具有水量大、低透视度、高变化性等特性。在整体生产流程中,工序废液如果按照生产流程,可分为除油、酸洗等工序。建设单位可根据各工序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案及措施进行减废。减废措施包括生产管理、政策管理和现场实际执行等几个方面,体现在操作规范化、生产过程合理化以及机器设备的改善。

(1)操作规范化。产品产生量一定情况下,生产用水量在较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操作工是否按规范操作。本项目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水耗、能耗以及物料的流失,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完善了各操作规范,使各操作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规可循,减少了水耗、能耗、各种物料的流失以及污染物的产生量,通过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使生产管理得以加强。在此基础上,单位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不但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更减少工业用水量,从而减少废水排放量。

(2)生产流程的合理化。建设单位对生产流程合理化的重点,主要包括合理化技术评估指标、确保原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差异分析等。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建设单位聘请专业人员,对锅炉管道、原辅材料存储、生产车间以及各车间中的生产流程进行了整合,达到合理布局,减少物流、能流、人流的损失达到最小化。

(3)设备改进。主要设备是以高温炉为主,在引进生产设备时,建设单位尽量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不稳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单位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废水处理设施,减少人为误差和事故的出现,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通过一系列的减废措施的实施,可收到如下效果:①生产能力得到提高;②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辅助材料、助剂的用量减少;③废水排放量减少;④废水处理费用减少。

操作规范化、流程合理化及设备改进是建设单位进行产品质量改善、节能增效和降低排污量所需进行的两项主要工作。流程合理化仅仅通过生产流程中制定操作规范标准,即可达到一定程度削减水量的目标;设备改进并非添购最新最佳设备来替换已购置的设备,而是将购置的设备稍作修改并配合自动化机械,即可达到治理目标。

项目应进一步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清洁生产审计的相关要求,项目应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选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节约用水,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引用先进的“三废”处理工艺,提高污水的回用率,做到对废气、废物、废水的达标排放,减少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体系,进行清洁生产审计,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上一篇 建设项目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
下一篇 环境管理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