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环评考试 正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三

环评考试 3.37k

401.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评价重点的是(  D  )。

A.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B.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C.对拟议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对策

D.公众参与,应向公众告知开发区规划、开发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初步分析结论、拟采取的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及效果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40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中,非持久性污染物在河流的充分混合段一般采取(  A  )进行预测。

A.S-P模式    B.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    C.托马斯模式    D.一维非恒定流方程数值模式

403.通过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  D   )。

A.类比调查法    B.现场调查法    C.收集资料法    D.遥感的方法

404.建设项目要进行多个厂址优选方案的论述时,其内容应放在报告书中的(  A   )部分。

A.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B.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C.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D.工程分析

405.夜间频发的噪声(如排气噪声),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捧放标准》(GB 12348 2008),其峰值不准超过(   10  )dB(A)。

406.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   2个月  )以上。

407.下列有关湖泊、水库水质取样要求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大中型湖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设于水下0.5m距湖库底≥O.5m处

B.小型湖库,平均水深〈10m时,水下0.5m并距湖库底≥O.5m处设一取样点

C.大中型湖库,平均水深≥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再布置取样点

D.小型湖库,平均水深≥10m,水面下O.5m处和水深12m处且距湖库底≥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40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环境问题的表达可按当地环境、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D   )。

A.动植物    B.矿产    C.固体废物    D.生物多样性

409.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  一维  )水质数学模式。

410.下列关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适用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本标准的一、二、三类区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三类功能区对应

B.本标准的两控区指的是国家相关文件中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C.两控区内锅炉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需执行所在控制区规定的总量控制标准

D.以上均正确

411.为了能够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对(  B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A.区域开发区    B.规划    C.非污染生态    D.建设项目环境风险

412.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调整规划布局、设置(   A  )等措施。

A.噪声隔离带    B.噪声隔声间    C.噪声隔声屏    D.消声区

41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要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   B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A.远期    B.近期    C.中期    D.长远

4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中将污水的排放量划分为(  5   )个等级。

415.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B.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C.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均在报告书中列出    D.评价内容较多时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

解题思路:一般不必列出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必要时可编入附录。

416.下列关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要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含义之一是指排污量的合理分配

B.对区域污染物集中治理,是开发区区域环评的一个特点,在单个建设项目评价中很容易做到。

C.区域开发活动若导致某些生态环境功能的丧失或改变,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补偿和改善

D.环境容量是指在确定的环境目标值下,区域环境所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4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中环境问题的表达可按照当地环境、自然资源等(  3   )大类型分别表述。

418.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应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采用(   B  )。

A.数学模式法或专业判断法    B.类比分析法或专业判断法

C.物理模型法或类比分析法    D.物理模型法或专业判断法

419.大气环境影响二级评价项目监测时,(  B   )。

A.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B.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C.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D.可不作监测

420.2000年4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  B  ),阐明了"超标即违法"的思想,使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2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执行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是(   1997年1月1日  )之前设立的现有污染源,且应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  批准   )日期作为其设立日期。

4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总共包括(  8   )个方面。

423.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目前采用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的是(  C   )。

A.类比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数学模型法    D.查阅资料分析法

424.下列有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一些常用规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达不到该要求的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B.若某排气筒的高度位于标准中某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内插法计算

C.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20m

D.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l级

425.下列不属于大气常规监测项目的是(  D   )。

A.S02    B.N02    C.D0    D.C0

42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最初于1982年制定,经1996年修订和2000年发布的相应修改单后,形成现在的(   9项  )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427.建设项目噪声预测应掌握的基础资料不包括(  D   )。

A.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    B.建筑布局    C.室外声波传播条件    D.建设项目规模

428.下列废物不适用《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是(  D   )。

A.石棉    B.重金属    C.金属淤泥    D.尾矿

429.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   C  )进行单项评价。

A.标准指数法    B.极值指数    C.自净利用指数法     D.内梅罗指数法

430.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的内容是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  A   )依据。

A.决策    B.指挥    C.参考    D.技术

431.某城镇边上的一般工业区内有一金属延压加工厂,其中的加热炉,其烟囱高度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应该执行的标准是(  B   )。

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二级标准

B.《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中二级标准

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D.《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中二级标准

432.下列不属于环境现状调查中社会经济调查内容的是(  A   )。

A.人文自然遗划    B.人口、工业与能源    C.交通运输    D.农业与土地利用

433.关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适用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本标准实施后再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使用范围,污染源将继续实行本标准

B.本标准实施后再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使用范围,污染源不再实行本标准

C.本标准实施后再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的最低排放标准

D.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使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将实行两个标准中的最高排放标准

434.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环境风险类型分为(  D   )三种类型。

A.一级、二级、三级    B.重大危险源、中等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C.有毒、易燃、爆炸    D.火灾、爆炸、泄漏

435.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位于居民中心区(  C  )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A.多年    B.近5年    C.常年    D.近3年

43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直径一般应(  ≥5km   )。

437.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环境功能区类别一般与环境质量等级对应  B.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三类,分别执行三级标准

C.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五类,对应五个标准值    D.声环境功能区分4类,级别依次降低

解题思路:声环境功能区分为0~4共5类。

438.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可以不包括(  B   )。

A.前言    B.未来20年内环境状况推测    C.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D.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39.在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地面效应引起的附加衰减量的上限为(  10dB   )。

440.下列关于水质数学模式选用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

B.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的情况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

C.对于矩形河流、连续恒定点源排放,二维以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D.动态数值解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非连续恒定排放

解题思路:此条件下一般采用解析解模式。

441.标准状态指温度在273.15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  1l%   )02(干空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的浓度。

442.在进行建设项目生态影响性质的确定时,应尤其注意(  D   )。

A.不可逆影响     B.潜在影响    C.累积影响    D.项目施工与运行诱发的生态体系功能变化

443.下列术语定义表述有误的是(  C   )。

A.环境标准体系是指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间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B.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C.组织实施标准,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

D.体系是指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解题思路:组织实施标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对标准实施监督,是指对标准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的活动。

444.《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  B   )废物的处置。

A.氰化物溶液    B.放射性    C.卤化物溶剂    D.硝酸

445.下列关于2000年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的内容的表述,有误的是(  D   )。

A.修改单中取消了NO即氮氧化物指标

B.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年均浓度值由0.04mg/m改为0.08mg/m

C.臭氧的一级标准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改为0.16mg/m

D.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20mg/m

446.下列关于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时期选择划分的说法,表述有误的是(  A   )。

A.河流、湖库等一般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进行调查   B.海湾分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调查

C.北方地区分为冰封期、非冰封期进行调查       D.评价等级不同,各类水域调查时期也不同

解题思路:河流、湖库等一般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调查。

447.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

B.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C.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均需要在报告书中列出  

D.评价内容较多时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

44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采用(  B   )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作为评价量。

A.连续12h    B.一昼夜    C.两昼夜    D.根据机场不同而不同

449.对于改、扩建工程,若要绘制噪声现状等声级图,可以采用(   C  )布置测点。

A.等距法    B.放射线法    C.网格法    D.同心圆法

450.《声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对于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15   )dB。

451.对于机场的飞机噪声,目前常用的评价量为(  D   )。

A.A计权声功率级    B.连续A声级(LAeq)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dB)

452.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种参量不包括(  B   )。

A.当地常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风向、风速                     B.当地人口分布

C.预测范围内声波传播的遮挡物的位置(坐标)及长、宽、高数据     D.树林、灌木等分布情况

453.在选择确定若干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后,依据(  A   )来确定整个评价工作的级别。

A.其中评价级别最高的影响                  B.其中评价级别次高的影响

C.取各级别的平均值,取最接近的一个        D.其中评价级别最低的影响

454.划定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  B   )的关系。

A.相互依存    B.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    C.互相影响    D.互相影响或相互依存

455.某地拟建一个机场,评价等级是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是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  15km   ),侧向(  2km   )内。

456.在昼间和夜间的规定时间内测得的等效A声级称为(  B   )。

A.倍频带声压级    B.昼夜等效声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457.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下列关于大气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物标准和技术导则中,属于推荐性标准的是(  B   )。

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B.《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C.《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458.某项目排放的S0最大地面浓度为O.45 mg/m,地面浓度达到O.05 mg/m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为8km。已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SO 1h平均取样时间的浓度限值为0.50mg/m,则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为(  一级   )。

459.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的叙述,说法有误的是(  B   )。

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中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C.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计划、规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D.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460.某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为60000m/d,受纳水体为一海湾,评价等级为二级,则在布置取样点时其位置的间隔范围应在(  每5~8k㎡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

461.下列关于开发区环境保护对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B.当选址周围环境中有重大污染源并对区域选址产生不利影响以及某类环境指标严重超标且难以短时期改善时,要建议提出调整

C.规模调整即指经济规模的调整;在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阶段性发展目标

D.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

解题思路: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和土地开发规模的调整。

462.建设从国外引进的项目,其排放的污染物在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无相应污染物排放指标时,该建设项目引进单位应提交项目输出国或发达国家现行的该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由(   B  )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状况,提出该项目应执行的排污指标,经批准后实行。

A.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市(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

463.某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为60000m/d,受纳水体为一海湾,评价等级为二级,则在布置取样点时其位置的间隔范围应在(  每5~8km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

464.以下一定违反《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规定的是(  C   )。

A.在一类区新建燃轻柴油的锅炉    B.在二类区新建燃重油的锅炉

C.在一类区新建燃渣油的锅炉      D.在一类区新建燃煤锅炉

465.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说法错误的是(  B   )。

A.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在各项原则指导下有重点的进行

B.现状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和社会两个方面

C.调查重点应放在与该规划相关的重大问题,以及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已经造成的影响上

D.现状调查主要通过资料与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与测试

解题思路:现状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466.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对一氧化碳(C0)的监测分析方法是(  D   )。

A.Saltzman法    B.紫外荧光法    C.化学发光法    D.非分散红外法

467.在河流水质取样断面处,应按照(  B   )布置水质取样垂线。

A.水深    B.河宽    C.流速及水深    D.流速及河道弯曲情况

468.危险废物填埋厂厂址必须位于(  百年一遇   )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469.下面关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适用范围论述错误的是(  D   )。

A.标准规定了锅炉烟气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标准规定的锅炉烟气中污染物的烟气黑度系指林格曼黑度

C.标准不适用于煤粉发电锅炉和大于45.5MW的沸腾、燃油、燃气发电锅炉

D.标准不适用于甘蔗渣、锯末、稻壳、树皮等燃料的锅炉

470.(  三级  )评价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分析依据。

471.由于近期活跃的自然地理过程,如冰川退缩或侵蚀发生的那些地区的演替称为(   B  )。

A.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    C.人工演替    D.自然演替

472.湖泊、水库中水样取样位置的设置一般在考虑评价工作等级的基础上按(  B   )布设。

A.水域水深分布    B.水域面积    C.蓄水量    D.进出入流量情况

473.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规定了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及其适用地带范围。其中,铁路干线两侧的昼间和夜间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是(  80dB和80dB    )。

474.下列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的常规大气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和频次说法错误的是(  C   )。

A.N0和0分析都使用化学发光法         B.凡进行小时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45分钟

C.凡进行日平均采样的,采样时间均至少18小时     D.一氧化碳的分析方法为非分散红外法

475.对一家2000年建成投产的以生产氮肥为主的化肥厂,其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为(   1400  )mg/m。

476.对于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15   )dB(A)。

477.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  B   )调查。

A.光与电磁辐射    B.人群健康状况    C.周围植被情况    D.交通运输

478.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的氨氮标准限值为(≤O.5mg/L   )。

479.本导则中规定,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生产、加工、运输和使用或储存中涉及的(   1~3  )个主要化学品,进行危险性判定。

480.叠图法的目的是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影响空间特征的地图,适用于比较不同方案下环境受到的影响尤其是(  C   )。

A.长期影响    B.近期影响    C.累积影响    D.可逆影响

481.湖泊、水库中水样取样位置的设置一般在考虑评价工作等级的基础上按(  B   )布设。

A.水域水深分布    B.水域面积    C.蓄水量    D.进出流量情况

482.《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是指车流量每小时(  100   )辆以上的交通道路两侧。

483.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法应根据(  D   )的要求确定。

A.噪声源种类、数量    B.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    C.噪声功能区多少    D.噪声评价等级

484.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地面气象资料调查中,年、季(期)的风玫瑰图是调查的必需内容之一,绘制风玫瑰图需统计收集地面气象资料(  16   )个风向出现的频率。

485.各种打桩机在城市建筑施工时,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  85 dB 、禁止施工  )。

486.根据引起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放散的危害环境事故起因,将风险类型分为三种,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这三种风险类型的是(  C  )。

A.火灾    B.爆炸    C.辐射    D.泄漏

487.生态影响的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  B   ),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A.效益    B.目的和效益    C.要求和效果    D.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488.下列(  D   )不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控制项目。

A.颗粒物    B.氨    C.硫化氢    D.二氧化硫

489.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   C  )。

A.应为一级    B.应为二级    C.一般不低于二级    D.一般不高于二级

490.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完成了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后应进行(  D   )。

A.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B.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现场监测

C.公众参与调查            D.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491.对大中河流,当预测河段的最大弯曲系数>(  1.3   )时,就需要视为弯曲河流。

492.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的是(  C   )。

A.矩阵法    B.地理信息系统    C.会议座谈法    D.叠图法

493.本导则中规定重大危险源的剧毒危险物质和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分别执行( 一级、二级 )标准。

494.当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大于(  2倍   )声源最大尺寸时,声源可作为点声源处理。

495.《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的开发区一般占地面积大,占地面积均在( 1k㎡)以上。

496.某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m/s,其水域规模为(  中河   )。

497.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布置时应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  15~20m   )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498.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三种方法不包括(   B  )。

A.分析方法    B.检验方法    C.测定方法    D.采样方法

499.已知某内陆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15000m/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中等,受纳水域为大规模,受纳水域水质要求为Ⅱ类,则该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   一级  )。

50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根据(   A  )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A.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    B.评价等级

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量          D.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501.对于一影响范围为20~50kmz的工程,使其所在区域内的生物量减少量≥50%,则生态影响的评价等级应为(  2级   )。

502.2004年制定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   1000  )m。

503.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要依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制定(  B   )措施。

A.生态监测    B.生态补偿    C.生态监理    D.生态惩罚

504.当河流的断面宽深比≥(  20   )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50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包括:

①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③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④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⑤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其中二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包括(   ①②③④  )

506.以下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的是(  B   )。

A.湿球温度    B.时间    C.降水量    D.相对湿度

507.对于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小时浓度应至少获取当地(  4   )小时浓度值。

50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和NO比例时,可以假定NO/NO=(  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   )。

509.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C   )。

A.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B.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

C.仅针对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替代方案不拟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D.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510.污染物充分混合段,是指当断面上任意一点污染物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   5%  )时,可以认为污染物达到充分混合,形成充分混合段。

51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中要求,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等共(  12   )个基本要素。

512.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  D   )。

A.完全混合过程段、混合过程段和下游河段      B.充分混合段、完全充分混合段和中游河段

C.完全充分、部分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      D.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上游河段

513.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  C   )。

A.应为一级    B.应为二级    C.应不低于二级    D.应不高于二级

5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中将污水的排放量划分为(  5   )个等级。

515.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其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的特殊要求等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  一级   )。

516.已知某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有2种,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有7项,则该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  B  )。

A.简单    B.中等    C.复杂    D.所给条件尚不足判断

517.下列关于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属规划区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需进行一级评价

B.新、扩、改建的大、中型项目,所在功能区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需进行二级评价

C.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显著增高[5~10dB(A)或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需进行一级评价

D.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增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情况不大,需进行二级评价

518.下列关于水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中一些要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通常可将水体自净能力分为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B.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

C.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一般应完全一致

D.水质排序指标值ⅠSE值是负值或是越大,说明该项水质参数的污染影响越大

519.《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中规定一类区的噪声标准值为≤(  70   )dB,,

520.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表述,说法有误的是(   B  )。

A.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

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

B.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

C.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影响范围、时间跨度、影响性质的识别

D.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Ⅰ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521.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类比调查法只能做(  D   )预测。

A.定量    B.定性    C.半定量    D.半定量或定性

522.对于某中型建设项目,其建设前后周围敏感点噪声级增加8dB(A),则该项目应按(  一级   )评价进行工作。

523.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小河一般可简化为(  A   )。

A.矩形平直河流    B.矩形弯曲河流    C.梯形河流    D.非矩形河流

524.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管理及其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有(  B   )。

A.风险管理包括降低风险措施和应急预案

B.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预案的编制,其次是减缓措施

C.应确定不同的事故应急响应级别,根据不同级别制订应急预案

D.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是消除污染环境和人员伤害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525.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项原则中,(  B   )是其精髓。

A.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公众参与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526.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中,机场建设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沿周际外延(  5km   )。

527.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  应不低于二级   )。

528.以下不属于复杂风场的是(  D   )。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城市热岛环流    D.河流风

529.在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工作中,(   C  )的有益性分析要单独进行。

A.主要工程投资    B.公用工程投资    C.环境保护投资    D.生态恢复投资

530.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  D   )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A.建设期间    B.运行期间    C.建设、运行、退役期间    D.建设和运行期间

531.当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的某些影响如感观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采用(   A  )进行预测。

A.专业判断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调查法    D.数学模式法

53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中可不包括的内容为(  C   )。

A.项目主要污染源          B.所在地环境现状    

C.项目环境经济效益评估    D.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

533.对于处在《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类标准的地区的某中型扩建项目,该项目应按(  二级   )评价进行工作。

534.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是指(  D   )。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        D.环境方法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535.在确定建设项目生态影响性质时,应尤其注意(  D   )。

A.不可逆影响    B.潜在影响    C.累积影响    

D.项目施工与运行诱发的生态体系功能变化问题

536.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  D   )。

A.生态系统的异地补偿    B.生态系统的就地补偿    

C.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

53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  A   )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A.生产、使用、贮运    B.生产    C.生产、使用    D.生产、贮运

538.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的BOD标准限值为(  ≤4mg/L  )。

539.对于2级生态环境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评价范围一般不能小于(   2~8km  )。

540.下列关于生态恢复规划及其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表述有误的是(  B   )。

A.在编制生态恢复规划时,应注意充分利用项目区地形地貌和其他自然特点

B.即使是在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丧失的地方,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改良土壤也不是值得提倡的生态恢复手段

C.在考虑生态恢复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利用现场的尤其是土壤资源和生物资源

D.一般应考虑充分利用表层土,制订表层土挖掘、保存和利用计划

541.面积大于(  10   )km的大规模的开发区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542.下列选项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地表水环境分析与评价内容的是(  A   )。

A.水污染现状    B.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    C.尾水回用    D.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543.对于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项目,评价范围大于(  50km   )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544.在绘制等声级线时,等声级线的间隔为(  ≤5dB   )。

545.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与环境现状评价(  C   )。

A.不相同    B.不一定相同    C.相同    D.以上都不是

54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的优先级(   B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A.低于    B.高于    C.同等于    D.视情况而定

547.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小时浓度应至少获取当地(   8  )小时浓度值。

548.下列有关各种废物定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固体废物一定是固态、半固态物质,液态和气态不属于固体废物范畴

B.危险废物系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C.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系指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及《固体废物浸出

毒性测定方法》认定其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D.医疗废物系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54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属于第二阶段工作的是(  C   )。

A.地形特征调查    B.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C.地形数据收集    D.完成环评文件编写

550.在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则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km   )的矩形区域。

55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是一种(  单源   )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

552.在环境噪声现状测量中,下列(  A   )噪声不需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A.生产车间    B.道路交通    C.铁路    D.飞机机场

553.已知某建设项目涉及生产加工可燃、易燃危险性废物,判定为非重大危险源,项目拟建场址远离环境敏感地区,则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  B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条件不足

554.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的是(  C   )。

A.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C.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           D.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555.某工厂建于1984年,其锅炉污染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烟囱高度为60m,颗粒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  150   )mg/m。,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   100  )kg/h。

55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中,根据预测内容馊定预测情景,不需考虑的是(  A   )。

A.地形条件    B.排放方案    C.预测因子    D.计算点

557.关于我国环境标准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C.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D.环境标准通常不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558.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中要求,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等共(  12   )个基本要素。

559.一般情况,河流布设取样断面在拟建排污口上游(  500m   )处应设置一个。

560.一大型建设项目具备以下特点,可能进入地表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石方量较大,且建设阶段超过两年,但是地表水水质要求仅需要达到Ⅲ级即可,那么此项目是否需要进行建设阶段的水环境影响评价(   A  )。

A.需要    B.不需要    C.此处条件不明确    D.需根据环保局意见确定

561.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确定工作中的具体预测范围、断面设置,因环境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边长和面积表示

B.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以河流上下游距离和预测断面表示

C.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相距污染源的方位和距离表述

D.河流水环境的影响预测点以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确定

562.下列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的是(  B   )。

A.环境现状描述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C.监测与跟踪评价      D.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

563.下列方法中不属于目前采用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的是(   C  )。

A.类比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数学模型法    D.查阅资料分析法

564.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

565.已知某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有2种,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有7项,则该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   B  )。

A.简单    B.中等    C.复杂    D.所给条件尚不足判断

566.对建筑施工噪声,一般以(   D  )为评价量。

A.二倍频带声压级    B.A声级    C.昼夜等效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LAeq)

567.关于工程分析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要求时间长、投入工作量大,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

C.最为简便,当其他两种方法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行时可采用

D.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

解题思路:选项A是物料平衡计算法的特点;选项CD是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的特点。

56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系指被有关规定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它又可根据对其进行的浸出实验的结果分为(  两类   )。

569.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对于噪声源功率级的测量,当评价等级为三级时,(   C  )。

A.应满足工程法的要求     B.应满足准工程法的要求

C.可用简易法测量         D.可以不进行测量

570.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   D  )。

A.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    C.景观    D.自然资源状况

571.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下列不属于其指标体系的是(   C  )。

A.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C.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D.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572.对开发区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要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发生的固体废物总量。可采用(  B   )的方式预计固体废物的发生量。

A.估算    B.类比    C.排放系数    D.调查核实

573.对较为特殊的噪声源(如排气放空),应同时测量(   B  )和A声级。

A.倍频带声压级    B.声级的频率特性    C.总声压级    D.线性声级

574.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C   )。

A.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B.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规划的主要因素

C.仅针对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替代方案不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D.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57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标准分为(   三  )级。

576.对二级评价项目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评价时,通常应当采用(  B   )来描述完成。

A.定量化计算    B.定量化计算及定性描述    C.定性描述    D.一般性描述

577.对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下列(  D   )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

A.近海水域    B.海湾    C.常年径流的湖泊    D.季节性河流

578.某改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的功能区是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B   )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579.当建设项目造成大片湿地的地表径流阻断,导致干旱化时,可认为发生了(  A   )。

A.不可逆、长期、累积、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B.可逆、近期、一次、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C.不可逆、长期、累积、明显和局部性的不利影响

D.可逆、近期、累积、潜在和区域性的不利影响

58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是指车流量每小时(  100   )辆以上的交通道路两侧。

581.非点源调查的原则是(  D  )。

A.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进行现场实测      B.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须进行现场实测

C.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不进行现场实测    D.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582.对于一般的公路建设项目,其两侧(  200   )m 应满足声环境一级评价的范围

583.某地区拟建一个工厂产生较大量的污水,但是本地区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且知此工厂将来产生废水的唯一排放去向就是排入一条位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河流,那么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标准分级,应该执行(  一   )级标准。

584.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中规定:场界应位于居民区(  800   )m以外。

585.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中,非点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一般不包括(  D   )。

A.非点污染源概况           B.非点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C.非点污染源的排污数据     D.非点污染源的现场调查实测

586.本导则中规定,环境风险评价分(  2   )个工作级别。

587.下列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内容的是(  C   )。

A.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B.环境影响识别

C.环境调查工作概述         D.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

588.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春季、秋季)监测    B.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C.二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D.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589.在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确定评价范围要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D )。

A.地域因素     B.法律、行政权限要求    C.公众和相关团体的意见    D.规划性质

590.某扩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其所在的功能区是文教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二级评价   )进行工作。

591.下列不属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因子是(  D   )。

A.烟尘    B.粉尘    C.二氧化硫    D.氮氧化物

592.生态影响防护通常以(  B   )的形式来实现。

A.生态补偿     B.替代方案    C.生态影响的避免     D.生态的恢复

59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规定了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分级,现有污染源分(   一、二、三  )级,新污染源分(  二、三   )级。

594.根据上面题目所述的建设项目,如果其所排放污水的河流水质要求为Ⅳ级,此河流属于一条大河流,即河流水域规模为大,且此项目建成后污水排放量为5000m/d,那么,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此项目评价工作属于(  二级   )。

595.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三级,对应的工作要求分别为(  B   )。

A.详细评价、简要评价、一般评价    B.详细评价、一般评价、简要评价

C.具体评价、一般评价、概括评价    D.具体评价、简要评价、概括评价

59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   >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597.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  C   )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A.支流、江心洲、汇合后主流       B.河流无感潮段、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

C.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   D.支流、汇合前主流、江心洲

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距离应在(  3000   )m以上。

599.下列关于水质数学模式选用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

B.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的情况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

C.对于矩形河流、连续恒定点源排放,二维以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D.动态数值解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非连续恒定排放


上一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四
下一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二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