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环评考试 正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四

环评考试 3.82k

60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将厂界噪声分为四类,其中第1类厂界噪声的昼夜间标准值分别是(  55和45   )dB。

601.一般情况,环境噪声现状测量量为(  A   )。

A.等效连续A声级    B.倍频带声压级    C.声功率级    D.A声级

602.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为3~4dB(A),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一般,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二级评价   )进行工作。

603.下列关于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应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

B.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污染源分析预测应以远期为主

C.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要求

D.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要求

60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布置时应避开局地污染源影响,原则上(  20m   )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

60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至少(  10   )年以上的使用期。

606.某扩建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线路变动较小,其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为(  D   )。

A.1级    B.2级    C.3级    D.可不进行

607.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不包括(   B  )。

A.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    B.可持续发展    C.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D.一次性估价

608.概括地说,(   C  )是划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A.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                B.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

C.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D.沿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

609.在生态影响的管理上,要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态监测,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   A  )及时处理

A.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B.同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C.上级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部门

610.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总论内容的是(  C   )。

A.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B.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

C.规划方案概述                D.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

611.二级评价项目长期气象条件为:近(  三   )年内至少连续(   一  )年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612.不属于修改规划方案时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   )。

A.目标约束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可以偏离规划基本目标,但不能偏重于规划目标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B.充分性原则:应从不同角度设计新的规划方案,为决策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C.现实性原则:新的规划方案应在技术、资源等方面可行

D.广泛参与的原则:应在广泛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规划方案

61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   )的范围。

614.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  500m   )以外。

615.以下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择调查项目的是(  D   )。

A.低云量    B.干球温度    C.风向    D.降水类型

616.对某海湾水质进行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污染物为持久性,则建议采用(  B   )。

A.Joseph-Sendner模式     B.ADⅠ潮流及水质模式

C.Streeter-Phelps模式    D.特征理论混合模式

617.新建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焚烧炉排气筒周围半径200m内有建筑物时,排气筒高度必须高出最高建筑物(   5  )m以上。

618.对各级评价项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年   )以上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619.某水库平均水深5m,水面面积50km,其水域规模为(  大水库   )。

620.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 100 )mm以上的空间。

621.《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采用(  B   )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作为评价量。

A.连续12h    B.一昼夜    C.两昼夜    D.根据机场不同而不同

622.《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  2000   )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623.二氧化硫是我国当前大气中分布较广、影响也较大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时常以它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其一级、二级、三级的日平均标准分别为(  A   )。

A.0.05mg/m,0.1 5mg/m,0.25mg/m    B.o.02mg/m,Q.06mg/m,0.10mg/m

C.0.15mg/m,0.50mg/m,0.70mg/m     D.0.06rag/m,0.15mg/m,0.50mg/m

624.与水文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  A   )进行。

A.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                B.必须分期执行

C.分期执行时必须是连续的两个时期    D.根据丰水期、枯水期等的不同而不同

625.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排气筒的高度作了相应的规定。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的(  1倍   ),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626.交通运输建设陆上线路类的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  300~500m   )。

627.我国的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对不同污染源实行分级控制,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标准分级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A.GB 16297一1996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进行分级

B.GB 16297-1996的标准分级与当地的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是对应的

C.现有污染源和新污染源分级均分为一、二、三级

D.对于执行一级标准的污染源所在区域不得再新建污染源,但可以改、扩建

628.当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大于(  2倍   )声源最大尺寸时,声源可作为点声源处理。

629.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是指按(   A  )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A.主要的    B.部分    C.所有的    D.次要的

630.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的2,3级项目评价范围以界定矿区及其周边(  5km   )范围及有关水域为主。

631.选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  A   )。

A.修正并验证     B.验证     C.修正    D.更正

632.我国引入环评制度这一概念是在(  A   )。

A.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B.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

C.1997年成立的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上

D.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

633.用质量指标法评价生态现状得出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  1~0   )表示。

634.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要求,公众意见调查应该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   B  )进行。

A.准备阶段    B.正式工作阶段    C.报告书编制阶段    D.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

635.对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评价等级(  应不低于二级   )。

636.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导排系统应确保在填埋场运行期内,防渗层渗滤液深度( ≤30cm )。

637.噪声敏感建筑物不包括(   B  )。

A.医院    B.体育场    C.学校    D.住宅

638.已知某建设工程影响范围为80k㎡,主要生态影响依次为生物量减少69%,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性变差,土地理化性质改变,则该项目评价等级为(  A   )。

A.1级    B.2级    C.3级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639.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应在( 枯水期 )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

640.下列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内容的是(  D   )。

A.现状调查    B.现状分析与评价    C.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D.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641.在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  C   )。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642.一、二级评价应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模式清单中的(  D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A.定量预测模式    B.定性预测模式    C.估算模式    D.进一步预测模式

643.下面关于《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3)的水质分级叙述错误的是(  C   )。

A.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

B.属于一级水源水的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

C.二级水源水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即可供生活饮用

D.水质浓度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644.环境质量标准的内涵不同于产品质量标准,指的是(  C   )。

A.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目的在于发挥其普遍通用性

B.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是完全可以人为加以控制的

C.环境因素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存在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问题

D.不同城市和地区完全可以使用同样的环境标准

645.湖泊、水库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  B   )布设的方法。

A.南北向    B.放射线    C.同心圆    D.东西向

646.拟在开封建设一个工厂,气候条件为典型的北方气候,日污水排放量为25000m,假如选择向流量为200m[]/s的河流排放污水,则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应为(  10~20   )km,且无其他特殊要求,则比较合适的调查期大约应在(  11月   )。

647.下列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定义,表述有误的是(  D   )。

A.臭气浓度是指恶臭气体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臭时的稀释倍数

B.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对物料、工件进行热处理工序的热工设备

C.自然通风锅炉是指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差,将空气吸入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锅炉

D.过量空气系数是指燃料燃烧时理论空气需要量与实际空气消耗量的比值

648.下列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是(  D   )。

A.资料收集与分析    B.现场调查与监测    C.会议座谈    D.网络法

649.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应贯彻的要求不包括(  D   )。

A.被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方法标准必须执行

B.进行环境监测时应按照标准规定来确定采样位置和频率以及进行测试与计算

C.当地方标准中规定的项目无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

D.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数据发生争议时,必须由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裁定,而不能指定采用一种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复测

650.本导则中规定:大气环境影响二级评价范围,距离风险源点不低于(  3km   )。

651.关于工程分析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要求时间长、投入工作量大,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

C.最为简便,当其他方法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行时可采用

D.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

652.依据国家环境噪声标准,对稳态、非稳态和间歇性噪声均以(  C   )为评价量。

A.A声级    B.A计权声功率级    C.等效连续A声级(L)    D.倍频带声压级

653.开发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要预测可能的固体废物的类型,确定框应(   A  )处理方式。

A.分类    B.分级    C.分层    D.集中

654.下面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实施的规定叙述错误的是(   C  )。

A.排污单位泄漏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B.排污单位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C.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D.排污单位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655.对二级评价的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d时,每(  1.5~3.5km   )应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656.《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规定,对于在噪声测量期间发生非稳态噪声的情况,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  10   )dB(A)。

65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不包括(  B   )。

A.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B.规划优先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公众参与原则

65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总共划分为五类,其中(  C   )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659.标准状态指温度在273.15K,压力在101.325kPa时的气体状态。《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指在标准状态下以(  11%   )O(干空气)作为换算基准换算后的浓度。

660.若某建设项目的建成运行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则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是(  A   )。

A.工艺过程    B.交通运输    C.场地的开发利用    D.资源、能源的储运

661.按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将环境影响时期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阶段三种;其中生产运行阶段还可分为(  B   )分别进行评价。

A.运行初期和运行后期        B.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C.运行正常期和非正常期      D.运行初期、中期、后期

66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种(   D  )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

A.单源    B.二源    C.三源    D.多源

663.污水中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   A  )。

A.复杂    B.中等     C.简单    D.一般

664.下列各项不属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自然环境调查应注意的问题的是(  B   )。

A.项目拟建区域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

B.移民问题的调查,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等

C.项目拟建区域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

D.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665.在对大气污染源进行排污概况的调查时,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  0~1   )。

66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污染控制项目不包括(  C   )。

A.渗滤液及污水排放    B.地下水污染    C.环境卫生      D.大气颗粒物污染

667.以下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择调查项目的是(  D   )。

A.低云量    B.干球温度    C.风向    D.降水类型

668.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的计算公式为P=Cf/Co X 100%,其中Co一般选用GB 3095中(  D   )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A.日平均    B.月平均    C.年平均    D.1h平均

669.我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是(  A   )。

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B.《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670.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评价重点的是(  D   )。

A.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B.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C.对拟议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建议和对策

D.公众参与,应向公众告知开发区规划、开发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初步分析结论、拟采取的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及效果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671.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  B   )的环境影响。

A.多个质量参数    B.单个质量参数    C.单个环境要素    D.多个环境要素

67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的开发区一般占地面积大,占地面积均在(1km  )以上。

67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情况下,(  A   )专题必须设置。

A.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B.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C.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D.社会影响分析

674.面积大于(  10   )k㎡的大规模的开发区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675.某建设项目资料如下:项目建成后拟向附近一条流量为200m/s的河流中排放污染物,且此河流仅用于一般工业用水或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包括:温度很高的循环冷却水、持久性污染物以及酸性物质,需监测的水质项目有9个,污水排放量为4900m/d,循环冷却水排放量为200m/d,那么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为(  三种   )。

676.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基础标准

C.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          D.以上所有标准共同构成

677.北京某大学校园冬季供暖主要靠动力中心的燃煤锅炉,现已经测得其烟气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S0和烟尘的浓度,欲判断其排放是否达标,应当执行(  C  )。

A.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B.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C.北京市地方标准《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139-2002)

D.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678.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排气筒的高度作了相应的规定。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表列排放速率标准之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  5m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的(  50%   )执行。

679.《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规定,当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   1m  )时,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

680.开发区规划和开发现状章节中若有现状回顾部分,则包含的内容可不包括(  A   )。

A.区内未来产业结构、重点项目

B.能源、水资源及其他主要物料消耗、弹性系数等变化情况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C.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D.区内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681.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  1次   )的距地面(  1500m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82.防护重要生境及野生生物可能受工程影响措施,按优先次序选择,应遵循(  B   )原则顺序。

A.避免→补偿→消减    B.避免→消减→补偿

C.避免→防护→补偿    D.避免→消减→恢复

683.某一城市建筑工地,推土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同时作业,其噪声昼间限值是(  85   )dB。

684.选择适宜的(   A  )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A.植物种类      B.动物种类    C.人工物种    D.微生物种类

685.一污水排放量为60000m/d的建设项目向某中型河流排放污水,则对该河流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为(  20~40km   )。

686.以下不属于大气污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常规污染物的是(  B   )。

A.Pb    B.NH   C.CO    D.O

687.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   B  )以理论计算为基础,比较简单。

A.系统分析法    B.物料平衡计算法    C.类比分析法    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688.某项目排放的SO最大地面浓度为0.30mg/m,地面浓度达到0.05mg/m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为8km;排放的NO最大地面浓度为0.20mg/m,地面浓度达到0.024mg/m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为6km。已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SO1h平均取样时间的浓度限值为0.50mg/m,NO1h平均取样时间的浓度限值为0.024mg/m,则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为(  一级   )

解题思路:SO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C/C×100%=0.30/0.50×100%=60%<80%,D=8km>5km,NO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C/C×100%=0.20/0.50×100%=83%>80%,D=6km>5km,故该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如污染物数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和其对应的D。故本题的评价等级为一级。

689.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   1个  )以上的单项影响评价。

690.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中规定:场界应位于地表水域(  150m   )以外。

691.为了便于绘制等声级线图,可以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对于建设项目包含呈点声源特征的情况,网格的大小一般在(  C   )。

A.20km×20km~100kmX 100km    B.15m×15m~150m×150m

C.20m×20m~100m×100m        D.10m×10m~200m×200m

69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环境风险评价分(  2   )个工作级别。

693.环境空气质量常规项目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分析可使用(  A   )。

A.重量法    B.化学发光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Saltzman法

694.对设有闸坝并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用水量较大时和较小时可分别作为(  A   )处理。

A.类似河流和类似狭长形水库    B.类似河口和类似狭长形水库

C.类似感潮河口的大、小潮期    D.类似海湾的大、小潮期

695.根据《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3)的规定,一级水源水,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要经过(   C  )即可供生活饮用。

A.过滤加消毒    B.过滤    C.消毒    D.絮凝、混凝、沉淀、过滤

696.建设项目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或暂时性的生态影响,可通过(  C   )予以消除。

A.恢复生态学    B.生态补偿建议方案    C.生态恢复技术    D.异地补偿

697.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698.下列不属于专项规划、项目导向型规划的是(  D   )。

A.畜牧业    B.城市建设    C.自然资源开发    D.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699.某地拟建一个中型纤维生产项目,工程地点设在当地规划的经济开发区中,则一般情况下该项目应执行的空气质量标准为(  二级   )。

700.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资料的来源不包括(   D  )。

A.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B.收集近两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C.进行现场监测    D.咨询有关专家

701.某化工厂在同一排放口排放两种含铅工业污水,第一种污水中铅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mg/L,最高允许排水量为200m/t产品,产品产量为10t/d;第一种污水中铅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O.8mg/L,最高允许排水量为300m/t产品,产品产量为8t/d。则混合排放时铅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   O.89  )mg/L。,

702.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的各种(  C   )变化的预测。

A.常规质量参数    B.特征质量参数    C.环境质量参数    D.重要质量参数

703.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  B   )。

A.类比调查法    B.现场调查法    C.收集资料法    D.遥感的方法

704.以下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中未作规定的是(  D   )。

A.锅炉烟气中烟尘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C.锅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D.锅炉烟气中烟气二氧化氮的排放限值

705.影响因素的识别是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方法可采用惯用的(  A   )。

A.工艺分析    B.主辅工程对比法    C.类比分析法    D.遥感分析法

706.下列关于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时段要求不正确的是(  C   )。

A.应在声源正常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      B.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

C.每一测点,昼间一定要进行测量,夜间可视情况而定

D.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

707.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计算点不包括(  D   )。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C.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D.区域最小地面浓度点

708.以下累计百分声级中,相当于噪声的平均本底值的是(  L90   )。

709.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不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D   )。

A.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全面说明与地表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B.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表水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然后决定

C.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D.湖泊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染物排放种类、湖泊规模来确定调查面积

710.为了体现规划环评的作用,在评价时应尽可能地采取(  A   )的方式。

A.自我评价    B.专家评价    C.第三方评价    D.公众评价

711.由于规划的影响范围和不确定性较大,对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可以更多地采取(   B  )的方法。

A.定性    B.定性和半定量    C.半定量    D.半定量和定量

71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规定: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  3m   )。

713.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应在(  枯水期   )进行。

714.根据《环评法》要求,下列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是(  A   )。

A.流域的开发利用规划    B.城市建设规划    C.旅游规划    D.交通规划

解题思路:流域的开发利用规划属于综合性、政策导向性规划,故需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其他三项一般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71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将厂界标准分为(  三   )级。

71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规定土石方施工阶段噪声的昼夜间限值分别为(  75dB、55dB   )。

717.能评价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的方法是(  A   )。

A.生态机理分析法    B.景观生态学法    C.系统分析法    D.质量指标法

718.对于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问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103   )

719.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大于(  30天   )的湖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720.在环境噪声评价量中"WECPNL"符号表示(   C  )。

A.计权声功率级    B.声功率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D.等效连续A声级

721.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为(   0.30mg/m3(标态)   )。

722.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的大气以(  D   )为控制项目。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颗粒物

723.我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是(  A   )。

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B.《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724.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分为(   三  )级评价。

725.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  1次   )的距地面(   1500m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726.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  C   )。

A.最佳排放总量    B.最小排放总量    C.允许排放总量    D.排放总量

727.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  A   )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A.选址    B.规划目标    C.总体发展规模    D.产业结构

728.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分成三个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和环境影响预测分别属于(  A   )。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B.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C.第二阶段和第二阶段    D.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729.建设项目呈线状声源性质时,声源两侧各(  200m   )范围内一般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730.下列大气污染因子中,既属于环境空气常规项目,又属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是(  D   )。

A.烟尘    B.ISP    C.NO    D.SO2

731.对开发区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  最小   )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

732.下列关于各种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的对污染源的控制标准

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D.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中包含评价分析者的技术并使其规范化的内容

733.以下不属于大气污染源调查中点源调查内容的是(   A  )。

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和非正常排放量    B.烟气出口速度

C.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              D.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734.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三级,一般选取(  1~3个   )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判别。

735.交通运输建设陆上线路类的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  300~500m   )。

736.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  D   )。

A.生态系统的异地补偿     B.生态系统的就地补偿

C.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

73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  >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

738.下列关于河流水质取样工作有关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对河宽<50m的大、中河,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两条

B.特大河主流线两侧的取样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C.河流水深>5m时,在水面下O.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O.5m处,各设一取样点

D.对于二、三级评价,只需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取一个混合水样

739.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   <50dB(A)  ),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740.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88)规定了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及其适用地带范围。其中,混合区、商业中心区的昼间和夜间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是(  75dB和72d   )。

741.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   B  )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A.主要排放点源    B.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C.分散式排放源    D.各集中式排放源

742.下列内容不属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总论所包括的内容的是(  C   )。

A.开发区立项背景                B.环境保护目标与保护重点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

743.夜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声),按照《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其峰值不准超过(  15   )dB(A)。

744.在绘制等声级线时,对于L,最高可画到(  75dB   )。

745.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总磷的监测分析方法是(   D  )。

A.电化学探头法    B.稀释与接种法    C.玻璃电极法    D.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746.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环评大纲中列出,并报(   A  )审批。

A.主管部门    B.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D.国土和城建行政管理部门

747.对存在珍稀濒危物种消失这种敏感生态问题的评价一般应进行(  1级   )评价。

748.由于规划的影响范围和不确定性较大,对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可以更多地采取(  定性和半定量   )的方法。

749.以下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项目的是(  D   )。

A.云层高度    B.降水类型    C.相对湿度    D.气温

75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规定: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10dB   ),夜间不超过(  3dB   )。

75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中的"复杂"是指(  B   )。

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2

B.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C.污染物类型数一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10

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752.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项目的评价等级应(  取评价级别最高者   )。

753.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机构对排水井的水质监测频率应不少于(  每周一次   )。

754.对于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10   )dB,夜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3   )dB。

755.环境噪声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  D   )。

A.离建设项目噪声源较近的那些点上    B.敏感区

C.人口密集区                        D.现有噪声源对敏感区有影响的那些点上

75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中规定:每个新建锅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烟囱高度应根据锅炉房装机总容量确定,那么,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不得低于(   45m  )。

757.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识别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环境问题的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并结合区域环境现状进行

B.环境问题的识别还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来进行

C.在识别开发区主要环境问题制约因素时,只需充分考虑开发区内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制约因素

D.通过调查区域的主要环境敏感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等,结合开发区的开发活动来判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

758.大气污染物是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大气常规监测项目中,属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大气污染物首要控制项目的是(  TSP   )。

759.开发区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  D   )。

A.比较    B.应用    C.研究    D.多方案比较

760.已知某建设项目涉及生产加工可燃、易燃危险性废物,判定为非重大危险源,项目拟建场址远离环境敏感地区,则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  二级   )。

761.当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达(  3~5   )dB(A)时,应进行二级评价。

762.下列关于湖泊、水库的水样的对待,说法错误的是(  D   )。

A.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B.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C.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D.大中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

763.《地下水质量标准》(GB/2、14848 93)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低要求,将地下水质量总共划分为五类,其中(   Ⅰ类  )地下水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764.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 一级 )。

765.(  生态因子   )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分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766.下列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定义,表述有误的是(   B  )。

A.臭气浓度,是指恶臭气体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臭时的稀释倍数

B.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所得热量对物料、工件进行热处理工序的热工设备

C.自然通风锅炉,是指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差,将空气吸人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锅炉

D.过量空气系数,是指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消耗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

767.下列关于河流水质取样工作有关要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对河宽<50m的大、中河,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两条

B.特大河主流线两侧的取样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C.河流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D.对于二、三级评价,只需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取一个混合水样

解题思路:在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每次需将该段内各取样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

768.下列关于地面水环境现状点污染源调查原则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点污染源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应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B.点污染源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同时还要求进行现场调查与测试

C.调查的简繁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D.通过收集或实测以取得污染源资料时,应注意其与受纳水域的水文、水质特点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自净情况

解题思路: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进行现场调查与测试。

769.以下大气污染源中属于点源的是(   A  )。

A.集气筒    B.道路机动车排放源    C.垃圾填埋场扬尘    D.焦炉炉体

解题思路:选项B属于线源,选项C属于面源,选项D属于体源。

770.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表述,说法有误的是(  B   )。

A.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

B.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

C.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

D.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解题思路:规划涉及的环境问题可按当地环境、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三大类分别表述。

771.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DO的标准值是(  ≥5   )mg/L。

772.下列关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内容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B.第一阶段为编制评价实施方案阶段           C.第二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

D.在整个评价工作过程中,应及时将评价的成果反馈给规划部门以便及时修改、调整规划方案

773.进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二级评价时,下列(  C   )内容可以不必进行评价。

A.风险识别    B.源项分析    C.后果计算    D.风险管理

774.下列各种常见噪声中一般不属于非稳态和间歇性噪声的是(  D   )。

A.公路噪声    B.港口噪声    C.建筑施工噪声    D.普通工业噪声

775.河流感潮段是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为明显的河段,可以将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  O.05m/s   )的断面作为其与河流的界限。

776.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  枯水期   )进行。

77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规定,夜间频繁突发的噪声(如排气噪声),峰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10   )dB(A);夜间偶尔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峰值不得超过(  15   )dB(A)。

778.关于危险废物贮存的一般要求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禁止将不兼容(如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

B.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

C.在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

D.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在施工前不必做环境影响评价

解题思路: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在施工前应当做环境影响评价。

779.以下关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3B 14554--93)厂界标准值分级说法错误的是(  C   )。

A.恶臭物质厂界标准值分三级    B.排入风景名胜区的执行一级标准,区内不得再建新排污单位

C.排入一般工业区的执行三级标准    D.排入农村地区的执行二级标准

780.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基础设施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 )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cm/s)。

781.开发区区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可以针对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 D )水质评价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A.复杂    B.二维非稳态    C.中等    D.简易

782.以下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的是(  B   )。

A.湿球温度    B.时间    C.降水量    D.相对湿度

783.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是(   O.12mg/m (标态  )。

784.开发区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不包括(   B  )。

A.矩阵法    B.生态机理分析法    C.网格法    D.GⅠ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785.下列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  )。

A.规划环评一般是寻找一个作为推荐方案的替代方案,而不是评价多个规划方案

B.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C.规划环评的分析评价应包括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和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D.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栽力分析等

786.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此种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为(   B  )。

A.生态机理分析法    B.图形叠置法    C.质量指标法    D.生产力评价法

787.下列不属于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的是(  C   )。

A.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C.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     D.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788.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不包括(     )。

A.建设项目规模    B.建设项目的位置    C.噪声源的种类

D.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789.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将地表水水域依次划分为五类,其中Ⅲ类不适用的水域是(  B   )。

A.鱼虾类越冬场    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C.游泳区          D.水产养殖区

790.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  22.5°~45°   )的夹角。

791.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   近期  )为主。

792.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

793.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可将河流与河口划分为大河、中河和小河,其中大河是指流量在(  150m/s   )以上的河流。

794.选择与开发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相近的国内外已建开发区作类比分析,采用计算(  C  )的方法,类比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A.类比    B.经济质量指数    C.经济密度    D.对比

795.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预测要在以(  本底值   )估测作为类比标准,(  背景值   )监测作为对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方法通常是在GPS支持下采用图形叠置法。

796.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  应不低于二级   )。

797.对于机场的飞机噪声,目前常用的评价量为(  D   )。

A.A计权声功率级    B.连续A声级(L)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798.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应放在(   B  )部分。

A.总则    B.规划的概述与分析    C.环境现状分析    D.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99.本导则中规定: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风险源点不低于(   5km  )。

800.下列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的叙述,说法有误的是(  B   )。

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中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C.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计划、规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D.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

上一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五
下一篇 环评工程师导则-真题三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