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某铝业公司的电解铝项目工程,电解铝生产规模10万吨/年,主要生产车间包括电解厂房、铸造车间、拉丝车间、整流车间、修配车间、化验室、油库、仓库等。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原料仓库、煅烧车间、沥青熔化、生阳极车间、焙烧及炭块库、残极处理车间、焙烧烟气净化系统、煤气站(含机器间、煤堆场)、热媒锅炉房(含热水锅炉)、煤气站循环水系统、煅烧循环水(含生阳极净循环水)系统、生阳极浊循环水系统、10kV配电所、汽车衡磅房、车间办公楼、综合管网系统等建设内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含氟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废渣主要集中于工程北部的渣场。
主要生产设备包括:电解槽、混合炉、铝锭铸造机、中频感应炉、残极压脱机、磷铁环压脱机、整流变压器、高压开关柜、袋式除尘器、排烟风机、空压机、蒸汽锅炉等。厂外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厂内运输主要为各车间的物料运输,运输方式以汽车运输为主。
1.工程营运期主要产生的废气污染物是什么?
主要有电解废气,污染物有氟化物、粉尘、沥青烟及SO2等,另外就是锅炉废气,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和SO2为主。
2.填写下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因素。
3.进行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为交通运输产生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和挖掘机、推土机外排废气。根据工程类比分析,施工期主要污染源是施工前期运输产生的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
为了控制施工期的粉尘污染,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合理布置,科学管理,对建筑材料分类堆放,严格将施工现场粉尘控制在最小范围。
(2)声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及噪声源主要有以下几类:固定、连续的钻孔和施工机械设备噪声(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开挖、场地平整、砂石料加工及混凝土拌和等施工活动,具有声级大、声源强、持续性影响等特点)和流动的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汽车发动机,具有声源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
对施工噪声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文明施工;在施工中采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噪声污染;在夜间22时至凌晨6时需连续作业施工时,必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
(3)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污水主要来自于:①雨水冲刷开挖土方,这部分污水pH值较高、SS量大;②砂石料加工冲洗,施工机械和进出车辆的冲洗,污水中SS量大,主要污染物为悬浮质泥沙。
建议工程在施工现场修建简易排水沟,污水经设置沟道按水质进行收集,将各类冲洗水经过格栅、沉淀后回用,可防止建筑垃圾、泥沙等带人外排水中及污水漫溢。另将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外排。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该工程施工中固废主要为施工弃渣和施工人员日常生活垃圾。施工弃渣主要来自基础开挖及土建工程伴随产生的一些固体废物(碎砖、水泥砂浆等)。各施工期在石方开挖建设期间,开挖界面、物料的运输等将产生少量散落现象,遇到雨季或暴雨,将冲刷施工现场的浮土和弃渣,形成新增水土流失量。施工人员日常生活垃圾主要是煤炭、食堂瓜果皮、菜渣、剩饭、金属、塑料、废纸等,这些生活垃圾如随意堆置,不仅影响施工区环境卫生,还将为传播疾病的鼠类、蚊、蝇提供滋生条件,进而导致疾病流行,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应做好施工现场垃圾处置及固体废物的管理,尽量避免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营运期废气治理有哪些措施?
(1)选用质量好的风机,提高集气效率,合理投放氟化铝,提高氟化物净化率。
(2) 加强环保管理,加强教育培训,杜绝非正常事故发生。
(3)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4)加强植树造林,减轻大气氟危害。
5.营运期噪声防治有哪些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 (2)合理布局减少高噪声设备对外界影响。
(3)采取减噪隔音、吸音设施。 (4)建立防护隔声带,提高厂区周围绿化面积。
6.施工期有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1)对于废气:
①加强物料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
②加强车辆管理,运输建筑材料和施工渣土的车辆应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出场车辆要冲洗,不得带渣出场;
③加强道路管理,主要道路应经常洒水、清扫,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④实行封闭施工,施工现场周围按规定修筑防护墙、防护网;
⑤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垃圾。
(2)对于施工废水:
①应设计简易沉淀池进行初步沉降处理后再向外排放;
②生活洗涤污水应集中与厕所粪便水一起经化粪池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体。
(3)对于施工噪声:
①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
②施工运输车辆尽量减少鸣笛;
③合理安排施工机械作业时间,夜间禁止使用高噪声施工机械;
④对在强噪声环境中作业的人员应配备噪声防护用具,并按规定时限作业。
(4)对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①集中堆放,由工程车辆集中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
②施工结束,对裸露地面及时覆土绿化或者发展种植业,以避免因工程施工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
14.某省工业发展规划项目主要目的是从战略高度评价该省工业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指导工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和预防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奠定科学基础,为工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环境决策依据。评价主要从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调整建议,以及减缓规划方案环境影响的整体性对策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该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政府的发展战略,而当地工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大,多重机遇的叠加优势,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增强等优势,同时当地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主导地位不突出,工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煤电油运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等劣势。
重点发展工业有林业、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汽车、食品、医药、高新技术、机械、制糖、造纸、建材、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纺织、电子、烟草等。
1.该工业发展规划应该考虑的评价原则有( ABCD )。
A.可持续发展原则 B.客观公正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公众参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早期介入原则 (3)客观公正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公众参与原则 (6)一致性原则 (7)可操作性原则
2.规划评价可以采取的评价方法?
(1)环境影响识别――采用清单法、矩阵法、专家判别法等。
(2)规划实施污染源预测――主要采用系数外推法、类比分析法、资料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综合分析法等手段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因素、污染源强。
(3)环境现状评价――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现状监测、现场勘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
(4)环境影响分析――采用模型法、趋势外推法、类比分析等方法。
(5)环境容量――采用模型法、资料调查等方法确定评价区域环境容量。
(6)公众参与――采用问卷法、访谈调查、座谈会、专家咨询等方法。
3.土地利用上可以采取的原则有( ACD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B.对于没有过多经济利用价值的树木区域,可以改为鱼塘或者还田;
C.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面源对环境的污染;
D.合理利用耕地,处理好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4.能源利用上可以采取的原则有( ABCD )。
A.优先发展水电,合理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他电源,优化电源结构;
B.提高水电、天然气等能源生产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C.推广使用型煤,减少直接燃用原煤,提高煤的清洁使用比例;
D.逐步减少城镇直接燃用原煤的用量,在城区内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5.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主要考虑哪些内容?
对于工业发展规划来说,由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不合理的资源开采,无节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对各类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要素包括主体和受体,其中主体包括水污染因子、大气污染因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因子;受体则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识别的产业主要是规划中提到且污染较重的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铝业、锰业、林浆纸、高新技术产业等。此外,还要识别预测因子和环境风险要素,预测因子大多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污染因子或重要的环境要素,为了后面的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服务。
评价的主要因子包括:
(1)水资源和水环境,化学需氧量、氨氮;
(2)大气环境,烟尘和SO2; (3)生态环境,森林、湿地、土地、水体。
6.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 (2)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3)加强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4)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
(5)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哪些工业影响?
(1)林浆纸业
人工造林会对土地利用、天然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壤与水土保持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造纸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排放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2)矿山开采
矿山开采将会使局部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受损,促使原有自然景观格局逐步向以人类干扰为主的矿区景观格局方向演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水土流失将加剧,采空区最终演替为实质荒漠,这种影响将是不可逆的、长期的。
(3)石化产业
沿海石化产业的发展,会对沿海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影响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建施工对陆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码头和海底管道工程施工对海域水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项目营运期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4)钢铁、冶金行业
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不易降解的重金属类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链富集,随食物链的延伸而增大,排入水域中的重金属被水生生物富集,影响水生生物,人若食用这些水产品,有毒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从而影响人类健康。
15.某油田开采项目工程,地处平原地带,项目将建设采油井300口,注水井200口,日产油2000t,日产水10000t,日产液15000t,日注水15000m,另外还将配套建设计量站、接转站、转油站和联合站。预计采出程度15%,采油速度0.72,采出原油综合含水率为70%,油气集输主要采用双管掺热水工艺流程。
油田配有污水处理工艺对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后回注,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m/d,其中联合站的部分含油污水直接作为回掺水外输,剩下的含油污水进行处理过滤后全部回注。
1.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是( AB )。
A.NO B.SO2 C.CO D.NH
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各类机械、加热设施和储运设施产生的污染物,以NO和SO2为主。
2.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评价时分别选取的污染物指标正确的是( AC )。
A.地表水:pH值、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和TOC等
B.地表水:pH值、BOD、石油类、亚硝酸盐、DO和TOC等
C.地下水:pH值、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硫化物和石油类等
D.地下水:pH值、浑浊度、总硬度、亚硝酸盐、硅酸钠和石油类等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占三破
(1)占用土地――油田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可能是耕地、林地、草地或者居民居住区域等。
(2)破坏土壤――破坏地下岩层,改变土壤性状,破坏土壤结构。
(3)破坏植被――破坏开采区域及开采区周边植被,使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如果发生油田事故,原油进入地表等情况,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可能十分严重。
(4)破坏景观――油田建设可能破坏当地景观,降低整体协调性。
4.试进行事故风险分析。
油田开采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均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因此应当做好风险防范的分析和相应的措施。
事故风险主要来自于钻井,即井下作业过程中,另外还包括原油集输管线以及站场等工艺环节。钻井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自然灾害,腐蚀环境,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施工及人为破坏问题,主要的事故类型可以分为因腐蚀等原因管线破裂导致泄漏、井喷事故等。
管线泄漏,可能导致大量原油外泄,对周边的环境、地表水等造成一定的污染,甚至可能产生重大的火灾。对于井喷事故的发生,应当立即疏散井口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施工人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井喷可能殃及周边的储油罐和建筑物等。如果发生火灾事故,产生大量的未充分燃烧的浓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原油泄漏到土壤中,会对土地的性状造成破坏,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破坏,还可能使得周边的植被受到影响等。
5.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场所,避开农田、林地、地表水体、地表建筑、居民区,减少占用土地。
②保护植被,避开农作物生长季节,将工期安排在冬季进行。
③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和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不得随意砍伐、破坏树木和植被,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挖掘管沟时,做到分层挖掘、分层堆放、分层回填、恢复地表植被,受到车辆、机械破坏的要及时修整、恢复原貌。不能恢复的,要及时赔偿或新开垦土地或异地开垦,实现占补平衡。
⑤加强施工期水、气、声和固体废物的管理,防止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营运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定期检查阀门、管线和设备,设置管线标志,防止管线遭到破坏。
②发现泄漏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维修,及时恢复生态。
③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教育,加强安全检查。
④妥善处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和落地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