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分析及评价
本项目所用的化学品有石英、长石、硼砂、钨酸钠、硫酸等。涉及的主要事故风险源有:化学品的运输、储存、操作过程。所以要做好本项目中危险化学品的防毒、防泄漏措施和消防措施以及员工的劳保措施等,避免对员工、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8.1化学品化学性质、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大气防护距离
8.1.1化学品化学性质
8.1.2重大危险源辨识
8.1.3大气防护距离
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硫酸最大仓储量约为0.2吨)不易挥发,有害气体(主要为硫酸雾)的无组织排放量极少,本项目周围并无任何居民敏感点,建议不用设置大气防护距离。
8.2环境风险源与事故原因分析
8.2.1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存在上落货、在运输路上泄漏和发生交通事故。
(1)上落货和在运输路上泄漏化学品,会污染地面,造成工作人员烧伤、中毒等事件。如果用水来清洗泄漏的化学品,还会把污染转移到水中,造成附近沟渠污染。
(2)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翻车、撞车、落水等,会造成化学品泄漏,泄漏的化学品洒在路上,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发生交通事故时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人员较难疏散,容易发生中毒事件。如果化学品之间发生反应,会增加中毒的风险。如果在大桥上发生意外,泄漏的化学品还会流到水道上,污染水道。化学品发生燃烧,弥漫在周围空气中,容易发生中毒事件,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大。在消防灭火的过程中,稀释了的化学品会随着消防水流到路面、沟渠,甚至于附近的农田、水道,造成环境污染。如果运输过程中,运输车翻车落水,泄漏的化学品会直接污染水道,影响水道的生态。
本项目的清洗废水和工序废液用槽车转运给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运输均采用专用车辆。一般情况下,在运输途中不会产生物料的散落或泄漏,不会对沿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汽车运输由于运输频繁,路线复杂,发生交通事故从而引起危险物料外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清洗废水和工序废液的污染物浓度较高,这种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事故发生地环境尤其地表水环境、土壤等产生短期严重影响。
8.2.2储存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储存过程中,如果储存不当,发生泄漏,会造成工作人员中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不同品种的化学品储存在一起,同时发生泄漏,有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甚至火灾、爆炸,烟雾弥漫在空气中,扩大影响和中毒范围。如果用水清洗泄漏物,或发生火灾时用水灭火,会把污染转移到水中,最终污染德生涌。
8.2.3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操作过程中,不当的操作,会造成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和发生中毒事件。不当的操作造成化学品泄漏,化学品沾在皮肤上会造成外伤,还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如果直接用水清洗泄漏物,还会把污染转移到水体中,最终导致德生涌污染。不当操作造成化学品泄漏,造成燃烧、火灾、中毒事件,直接污染厂区周围的环境和威胁厂区周围的人员安全,不同的泄漏化学品混合发生反应,甚至发生爆炸,化学品的烟雾弥漫在空气中,会扩大影响范围,同时扩大了中毒的范围。
8.3防范措施
8.3.1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防范措施
由于危险品的运输较其它货物的运输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谨慎,确保安全。为此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及运输时间。
(2)危险品的装运应做到定车、定人。定车就是要把装运危险品的车辆,相对固定,专车专用。凡用来盛装危险物质的容器,包括槽(罐)车不得用来盛装其它物品,更不许盛装食品。而车辆必须是专用车,不能在任务紧急、车辆紧张的情况下使用其它车辆等担任危险物品的运输任务。定人就是把管理、驾驶、押运及装卸等工作的人员加以固定,这就保证了危险品的运输任务始终是由专业人员来担负,从人员上保障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3)被装运的危险物品必须在其外包装的明显部位按《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l90—90)规定的危险物品标志,包装标志要粘牢固、正确。具有易燃、有毒等多种危险特性的化学品,则应该根据其不同危险特性而同时粘贴相应的几个包装标志,以便一旦发生问题,可以进行多种防护。具体到本项目以下化学品需特别注意:
①硼砂:用内衬两层牛皮纸(或塑料袋)的麻袋包装。应装在篷车,船舱或带蓬汽车内运输,不应与潮湿物品或其他有色物料堆放,运输工具必须干燥、清洁。贮存在干燥、清洁的库房内,应避免雨淋或受潮。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②硫酸: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铁路非罐装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③片碱: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④清洗废水和工序废液:由专职司机运送,在输送环节上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致危险品泄漏的可能。同时输送过程中避开居民区较集中的沿线运输,以防发生泄漏时对这些敏感区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一般运送时间选择晚间,避开上、下班等的交通高峰期,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并采用专用槽车输送至有资质处理单位内后通过接管直接加入储罐中保存,避免这些危险危险物外泄。
(4)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一日发生意外,在采取应急处理的同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疏散群众,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积极协助前来救助的公安、交通和消防人员抢救伤者和物资,使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
(5)运输有毒和腐蚀性物品汽车的驾驶员和押运人员,在出车前必须检查防毒、防护用品和检查是否携带齐全有效,在运输途中发现泄漏时应主动采取处理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切断泄漏源后,应将情况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若处理不了,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8.3.2储存过程中的事故防范措施
(1)在装卸化学危险物品前,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物品性质,检查装卸搬运的工具是否牢固,不牢固的应子以更换或修理。如工具上曾被有机物、酸、碱等污染的,必须清洗后方可使用。
(2)操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物资的危险特性,分别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防护用具包括工作服、橡皮围裙、橡皮袖罩、橡皮手套、长筒胶靴、防毒面具、滤毒口罩、纱口罩、纱手套和护目镜等。操作前应由专人检查用具是否妥善,穿戴是否合适。操作后应进行清洗或消毒,放在专用的箱柜中保管。
(3)化学危险物品撒落在地面、车板上时,应及时扫除,对易燃易爆物品应用松软物经水浸湿后扫除。
(4)在装卸化学危险物品时,不得饮酒、吸烟。工作完毕后根据工作情况和危险品的性质,及时清洗手、脸、漱口或淋浴。必须保持现场空气流通,如果发现恶心、头晕等中毒现象,应立即到新鲜空气处休息,脱去工作服和防护用具,清洗皮肤沾染部分,重者送医院诊治。
(5)晚间作业应用防爆式或封闭式的安全照明。雨时作业,应有防滑措施。
(6)在现场须备有清水、苏打水或醋酸等,以备急救时应用。
(7)尽量减少人体与物品包装的接触,工作完毕后以肥皂和水清洗手脸和淋浴后方可进食饮水。对防护用具和使用工具,须经仔细洗刷。
仓储室要求:
(1)各类有机物应按有关规范分类储存,具体储存要求见原辅材料理化性质。根据物料的用量、使用频率设置合适的仓储量和仓储室大小。
(2)各种危险化学品按相关要求储存,明确储存注意事项,专人负责看管。
(3)为防止原料泄漏及燃烧,在原料区四周专设防渗排水沟至事故储水池,在排水沟旁还应建防火墙。具体到本项目以下化学品需特别注意:
①硼砂: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②硫酸: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③片碱: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8.3.3操作过程中的事故防范措施
生产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事故防范措施。突发性污染事故,特别是有毒化学品的重大事故将对事故现场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还将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提高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和处置能力,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被认为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存在缺陷;
(2)设备质量差,或因无判废标准(或因不执行判废标准)而过度超时、超负荷运转;
(3)管理或指挥失误;
(4)违章操作。
因此,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防治对策,应从以上几点严格控制和管理,加强事故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的技能,懂得紧急救援的知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污染事故损害的主要保障。具体到本项目以下化学品需特别注意:
①硼砂: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②硫酸: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碱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酸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③片碱: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8.4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1、为保证企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突发性重大化学事故发生,并在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原劳动部、化工部《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规定,建设单位应成立以厂长为总指挥,副厂长为副总指挥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工程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
2、提高认识、完善制度、严格检查企业领导应该提高对突发性事故的警觉和认识,作到警钟常鸣。建议企业建立安全与环保科,并由企业领导直接领导,全权负责。主要负责检查和监督全厂的安全生产和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情况。对安全和环保应建立严格的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列出潜在危险的过程、设备等清单,严格执行设备检验和报废制度。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职工安全生产的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企业对生产操作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技术培训,严格管理,提高职工安全环保意识。
4、提高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企业对具有高危害设备设置保险措施,对危险车间可设置消防装置等必备设施,并辅以适当的通讯工具,定期进行安全环保宣传教育以及紧急事故模拟演习,提高事故应变能力。
5、制定《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实施细则,组织专业队伍学习和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防患于未然,以便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本环境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本项目可能造成环境风险的突发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纲要,见下表,供项目决策人参考。
8.5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本项目在实施以上的风险减缓措施和应急预案后,企业的应急处理事故能力对突发性事故是可以控制的,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除硫酸有腐蚀性外,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因此,可以这样说,本项目的储存场所和生产场所不构成重大危险源。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不易挥发,有害气体(主要为硫酸雾)的无组织排放量极少,本项目周围并无任何居民敏感点,建议不用设置大气防护距离。因此,总的来说,其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