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掌握)
1、类比法
手段1: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具体应用时要求:
工程一般特征相似。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环境特征的相似。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以及区域污染情况等
手段2:利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公式中符号意义见P10-P11)
注意事项1:需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和生产管理以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注意事项2:要全面了解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及管理等情况;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
2、物料衡算法
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总物料衡算: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采用,确定污染物总排放量
单元工艺过程或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确定单元工艺过程或单一操作的污染物产生量
工程分析中常用物料衡算项目: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应用条件或前提: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
3、资料复用法
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特点:方法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
适用范围: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基本工作内容(见P12表2-1,了解)
2、使用工艺流程图进行产污环节分析(掌握)
环境影响评价工艺流程图:在可研或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情况绘制而成
关注重点: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流程图绘制:重点考虑产生污染物的装置和工艺过程,简化不产生污染物的过程和装置,相应标出污染物产生种类和数量,有化学反应发生的工序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类型:装置流程图(适用于大型项目)或方块流程图(适用于中小型项目)
3、源强分析与核算(掌握)
分析核算内容: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
分析核算时期划分:建设过程和运营过程两个时期,某些项目还应包括退役期(如核电项目)
污染源分布分析:依据绘制的污染流程图,按排放点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和数量
达标排放分析与核算:适用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以项目最大负荷为基础进行核算。如燃煤锅炉SO2、烟尘排放量以锅炉最大产汽量所耗燃煤量为基础进行核算(原则上按公称能力)
废气排放分析与核算: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废水排放分析与核算: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及去向
固体废物分析与核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类,其中废液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和去向等;废渣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排放量、处理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等
噪声和放射性分析与核算: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污染物源强统计:按P16表2-4分别列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表,噪声单列
新建项目源强统计:参见P17表2-5。按废水和废气污染物分别统计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固体废物按国家规定统计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产生量-消减量=排放量
技改扩建项目源强统计:分别统计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相互关系为(P17表2-6):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代老”消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4、水平衡分析与核算(掌握)
水平衡:存在于任一用水单元内的水量平衡关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可进行质量平衡计算
取水量:取自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海水、城市污水及其它水源的总水量。建设项目工业取水量包括生产用水(包括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和锅炉用水)和生活用水。
重复用水量:生产厂(建设项目)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耗水量:整个工程项目消耗掉的新鲜水量总和(包括产品含水;间接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洗涤用水、直接冷却水及其他工艺用水;锅炉运转耗水;水处理用水;生活用水)
5、无组织排的含义(熟悉)
相对于有组织排放,主要针对废气排放
工程分析中的定义:无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
表现形式:弥散型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
6、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掌握)
统计内容:无组织排放源分布及无组织排放量
统计方法: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投入产出分析来核算无组织排放量);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类似的同类工厂类比);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模式反推)
7、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掌握,P214)
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生命周期分析法或生命周期评价
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全不考虑末端治理,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污染物离开生产线时的数量和浓度,而不是经过处理后的数量和浓度
容易量化:设计选用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应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要求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掌握)
指标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重点说明工艺技术来源、特点及其在同类技术中所占地位以及选用设备的先进性
指标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包括物耗指标,能耗指标和新水用量指标三类
新水用量指标:单位产品新水用量、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万元产值取水量
单位产品的能耗: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煤、石油、天然气和蒸汽等能量,通常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
单位产品的物耗: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主要原料和辅料的量,可用原辅材料消耗定额,或用产品收率、转化率等工艺指标描述
原辅材料的选取: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及可回收利用性五个方面定性考察
指标3:产品指标。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并考虑包装和使用
指标4:污染物产生指标。包括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固体废物产生指标三类
废水产生指标: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
废气产生指标: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
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单位产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指标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指标6:环境管理要求。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环境审核、废物处理处置、生产过程环境管理、相关方环境管理
清洁生产分析方法和程序(熟悉)
分析方法: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
指标对比法:同已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或国内外同类装置的清洁生产指标对比来进行分析
分值评定法:对各清洁生产指标值逐项指定分值标准,然后由专家按百分制评分,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得出总分后与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
分析程序(适用于对比法):
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若无标准,则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比较
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对比预测值与标准值
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8、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熟悉)
分析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措施后,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投资中占的比例
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改扩建工程原有环保设施的可依托性、接纳外排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可依托性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技术要点(掌握)
工程组成完全:要将所有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中,包括临时的、永久的,施工期的或运营期的,直接的或相关的。一般应提供完善的项目组成表,明确的占地、施工、技术标准等主要内容
重点工程明确:主要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明确重点工程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运营方式等。一般还应将涉及的环境作为分析对象
全过程分析:全过程包括选址选线期(工程预可研期)、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工程设计)、建设期(施工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结束期、闭矿、设备退役和渣场封闭),应分期进行分析
污染源分析:明确主要产生污染的源,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和纳污环境等。污染可能发生于施工与运营期,控制要求选择与纳污环境功能区划密切相关
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分析方法(掌握)
项目工程组成
建设项目的工程组成通常分为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有时将作业场等支柱性工程称为“大临”工程,或分出储运工程系列
重要的辅助工程包括:对外交通、施工道路、料场、工业场地、施工营地、弃土弃渣场
工程组成分析基本内容
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在设计文件中都有详细的描述,注意选取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就可以
应详细了解辅助工程内容,必要时通过类比调查确定,详细包括:
对外交通:新建者需了解其走向,占地类型与面积和修筑方式,框算土石方量;大型项目,对外交通有时单列,按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已建者,要做现状调查,阐明基本工程情况,进行回顾性环境影响分析和采取补救性环保措施
施工道路:施工道路在大多数设计文件中是不具体的,需要在环评中做深入的调查分析。对于已设计的施工道路,说明其布线、修筑方法,主要考察是否影响到敏感保护目标,是否注意了植被保护或水土流失防治,弃土是否进入河道等;对尚未设计的施工道路,需明确选线原则,提出合理的修建原则与建议,尤其应给出禁止线路占用的土地或地区
料场:包括土料场、石料场、砂石料场等施工建设的料场。需要明确各料场的点位、规模、采料作业时期及方法,尤其需要明确有无爆破等特殊施工方法。此外还有运输方式和运输道路问题
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布设,占地面积,主要作业内容等。一般应提供工业场地布置图,说明各项作业的具体安排,使用的主要加工设备(如碎石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搅拌设备)采取的环保措施。所有工业场地逐一说明
施工营地:集中或单独建设的施工营地,以及与其配套的供热、采暖、供水、供电和炊事、环卫设施,都需要逐一说明。其中,占地类型与面积、事后的恢复属于分析的重点
弃土弃渣场:包括设置点位、每个场的弃土弃渣量,弃土弃渣方式,占地类型与面积,事后复垦或进行生态恢复的计划等。说明弃渣场坡度、径流汇集情况,以及拟采取的安全设计措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措施等
重点工程分析
重点工程指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包括:
指工程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大或时间比较长的;
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的,其规模不一定很大,但造成的环境影响却不小的
重点工程的确定方法包括:
可研设计报告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确定
类比调查与设计文件相结合
借助于投资分项(列入投资核算中的所有内容)
从环境敏感性调查入手反推,类似于影响识别
同时应特别注意设计文件以外的工程,如
水利工程的复建公路(淹没原路而修补的山区公路)
公路修建时的保通工程(草原上无保通工程会造成重大破坏)
矿区的生活区建设
分析对象为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活动,分析内容为活动强度、范围和方式,分析指标为占地类型(湿地、滩涂、耕地、林地等)与面积,植被破坏量(特别是珍稀植物的破坏量),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运营期分析重点:运营方式分析说明,如水电站的调峰运行情况、矿业的采掘情况等。同时关注不同环境条件下特别敏感的工程活动内容,如旅游高峰期的工程设计和应急措施分析
(三)事故风险源项分析(熟悉)
源项分析对象和范围
建设项目包含的所有工程系统,从物质、设备、装置、工艺到与之相关的其它单元
源项分析步骤
划分各功能单元:每个功能单元至少应包括一个危险性物质的主要贮存容器或管道。每个功能单元与其他所有单元有分隔开的地方,即有单一信号控制的紧急自动切断阀
筛选危险物质,确定环境风险评价因子:分析各单元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名称和储量,列出各单元所有容器和管道中的危险物质清单,包括物料类型、相态、压力、温度、体积或重量
事故源项分析和最大可信事故筛选:采用事故树或事件树法、或类比分析法,分析各功能单元可能发生的事故,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和发生概率
估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和泄漏率
泄漏量计算
1、泄漏设备分析
2、泄漏物质性质分析
3、泄漏量计算
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一)环境影响识别
基本内容(了解)
环境影响类型划分:有利与不利;直接和间接;长期和短期;可逆与不可逆等
环境影响程度划分:5级(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和微弱不利)或3级(重大、轻度、很小)
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通过系统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一般技术考虑(掌握)
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等)
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环境影响的初步识别(掌握)
初步识别依据:项目类型、规模、对环境敏感区的潜在影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项目识别分类:划入“重大影响”的项目、划入“轻度影响”的项目、划入“影响很小”的项目
其中“重大影响”项目包括
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项目
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项目
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轻度影响”项目包括
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影响很小”项目包括
基本不产生三废、噪声、振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环境敏感区识别(掌握)
需特殊保护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特别注意环境质量已经达不到规划功能要求的区域
识别方法(掌握)
清单法(核查表法):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一一列在一张表上加以核查识别的方法,包括
简单型清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可作为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
描述型清单(环境资源分类清单和问卷式清单):在简单型清单基础上增加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
分级型清单:在描述型清单基础上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具有影响识别和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将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进而定性或半定量说明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包括相关矩阵法(环评实践中常常采用)和迭代矩阵法
其他方法:叠图法(用于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如公路、铁路、管道项目,及区域开发项目)、影响网络法
(二)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掌握)
筛选依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
因子类型及来源
优先选择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
其次考虑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