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特点:1)可用性;2)整体性;3)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
3.我国自然资源优势:1)资源总量大;2)种类多,类型齐全
4.我国自然资源劣势:1)土地利用率低;2)时间分布不协调;3)质量差异悬殊;4)人均资源量少
5.开发自然资源的态度:不要擅动
6.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有偿使用; 2)谁开发利用,谁保护;
3)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
7.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7.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8.土地资源的特性:1)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方向;2)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
9.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复杂多样;2)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3)山地多,平原少;
4)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5)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10.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3)土地盐渍化;4)土壤肥料下降;
.5)土壤污染;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1.水资源的特点:1)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4)利弊两重性
1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
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1)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
14.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使河水的水量减少输沙量增加,河道和湖泊於塞;2)围湖造田,使湖泊数量、面积均大幅度减少;3)人口增加,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抽取量)与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
15.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严格保护水源,包括严禁在水源地和水源补给区砍伐森林、硬化路面,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②加强对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在用水水量上注意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等几方面的分配;在地域上注意上、下游的分配;在时间上要注意丰、枯期之间的分配。
③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量的利用率;④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⑤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3)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
4)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
5)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 6)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
16.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6.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都包括在内。(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7.海洋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2)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性;4)利弊两重性
18.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
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三无”:无偿、无序、无度)
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19.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②协调各部门、单位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
③海上、陆上开发活动统筹规划布局的原则;④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2)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3)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4)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
6)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7)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20.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林业用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和国家规划的林地等。
21.森林资源的特点:1)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2)结构复杂,多样性高;3)再生能力强。
22.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1)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便;4)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23.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2)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3)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4)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代表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六大生态工程)
24.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①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②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③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2)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3)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4)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25.草原资源的概念:草原是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它是半干旱地区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巨大能源库,同时也是丰富宝贵的生物基因库。草原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另外,草地也是一种可更新、能增值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并能提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名贵药材、土特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6.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草场退化严重;2)不少地方出现沙化;3)部分草场盐碱化;4)水土流失加剧;5)珍稀动植物减少,鼠、虫害增加;6)工矿业发展引起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7.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1)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①草原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原则和高增殖原则;②对草原坚持养、用、管、建结合原则;
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草场经营机制,使草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2)促进草原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现代化
3)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
4)解决草原地区农村的能源短缺问题
5)积极发展草地林业
28.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生物有机体的复杂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多样性及差异。
景观多样性: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2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
30.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1)生物生境(栖息地)的破坏;2)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的影响;4)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5)生物样性丧失的其他原因
3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1)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2)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3)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4)开展物种编目,确定保护优先序;5)社会共同参与、积极保护
32.就地保护:就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原先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实施易地保护的一种方式。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33.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具体的特定的某一保护区;
.二是指所有具有保护性质的区域的总称,即各种保护区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的、近自然的、半自然的、人工的以及破坏或退化后能够恢复的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孑遗、珍稀的遗传物种资源;保护山地、河流、水源;保护国家和地方公园及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35.自然保护区类型的划分:
依据按保护广度,可分为:①全面保护对象(保护生态系统);②部分保护对象(保护遗传资源);
③特别保护对象(保护濒危、孑遗物种等)。
36.在我国,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第一类别是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
第二类别是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第三类别是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保护对象。
37.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途径与内容: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体系; 2)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3)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合理开发经营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开发利用活动必须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
②严禁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景观的开发活动;
③采集、驯养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应经有关部门批准;
④要综合考虑开发项目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
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
⑤任何开发利用活动都应缴纳管理费和资源补偿费。
4)努力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
38.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法
1)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和宏观规划;2)自然保护区规划;3)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①核心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人类干扰或仅受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在核心区内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生物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
②缓冲区: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的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缓冲区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在缓冲区内可以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标本采集等不影响核心区保护的活动,但禁止狩猎和经营性的采伐活动,一般也不开展旅游活动。
③实验区: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比较大。实验区可推动(执行)生物圈保护区具有的许多特色功能,特别是发展的功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