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
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几个里程碑: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座里程碑)。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二座里程碑)
4.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
5.六次会议: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5.六次会议:198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同步发展指导方针)
5.六次会议: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五项新制度)
5.六次会议: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5.六次会议: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5.六次会议:2006年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
6.新五项、老三项
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7.三大方针:“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
8.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9.老三项——三大法宝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首创:美国)
2)“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首创:中国)
作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
"三同时"制度尚存在的问题:以单项治理为主;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一般只限于搞治理设施;忽略了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
解决方法:总量控制与污染集中控制
3)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排污收费制度基本政策:缴费不免除治理责任的原则;排污费强制征收原则;新污染源收费从严的原则;
排污费与超标排污费同时征收的原则;排污费可计入生产成本的原则;
10.新五项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对象是人民政府
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定义: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定义: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
四要素:治理时间、治理范围、治理内容、治理效果;两个阶段:点源治理阶段、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三种类型(范围):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
11.其它制度
1)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制度:到目前为止,国家经贸委已经发布了三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2)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定义):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2.环境管理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法律手段(最基本手段)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管理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包括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
行政手段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
经济手段 <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定义: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
宣传教育手段(战略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足,许多人不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有必要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其中,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可以向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和伦理意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为此,教育有必要不仅解释物理和生物环境,还要解释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发展。
我国加强环境管理教育的几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意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注重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
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科学技术手段 <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信息公开(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环境绩效(定义):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生态效益 = 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 环境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