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2.基本参量
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资源利用率(物质生产):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质生产”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的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
人口数量(人口生产):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自然”人口,有一个确定的总量。
人口素质(人口生产):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人口生产):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污染消纳力(环境生产):环境消解从物质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能力极限。
资源生产力(环境生产):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3.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物资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反应转化器
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4.环境生产的两出两进:(两出: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两进:消费废弃物、加工废弃物)
5.环境管理的方法: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6.两种生产与三种生产理论比较
两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主导文明
工业文明
环境文明
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环境意识
自然资源无限
自然资源有限
追求目标
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协调
物资生产、人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协调
消费特征
强调物质消费
强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
技术重点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
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建设
伦理原则
人定胜天
天人合一
7.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心地位)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
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8.环境管理学的三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在19世纪末管理科学理论形成的初期。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的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他主张采用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着重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物质因素,使资本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他们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形成了管理科学的第一个学派,即科学管理学派。
2)行为科学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着重研究影响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他们研究生产组织中人的行为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涉及人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由此,把管理科学从“科学管理”推进到“行为管理”,并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
3)管理丛林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这一阶段,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另外,在这一阶段,管理科学重点发展了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管理科学几乎成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的同义语。
9.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2.人际关系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4.经验(或案例)学派、5.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7.系统学派、8.决策理论学派、9.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
10.权变理论学派、11.经理角色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
经验(或案例)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
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
10.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行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11.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1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共赢原理要求在具体环境管理活动中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达到共赢。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一般性的共赢原理还可以具体化为“三生共赢”原理。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13.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例子)
社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型模式,一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道。
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
生态:生态面貌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
投入
产出
效益
中央政府财政补贴近3000亿元
获得整体上的生态效益;
帮助农民脱贫;传统林业转型
生态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投入
农民失去了粮食收益
改种地为种树、管树,不用种地;领取国家补贴
退耕还林的经济收益明显大于种地收入
地方政府管理成本
通过组织协调退耕还林项目获得项目管理费等收益
地方多了一条财路;
本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然力
自然力
由于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得到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内部机制分析
1)制定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条例》;
2)制定了合理的共赢规则,使所有的参与主体,国家、农民、地方政府都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都享受到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这种政策的结果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3)避免以前有人种树、有人砍树,没有人管树的问题。
4)积极落实资金、技术和管理,防止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1)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2)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3)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底改革没有出路;
4)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5)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6)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14.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
三种生产的界面
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环境系统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界面是商品,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是废弃物。
15.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冲突 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
协同 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
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竞争、对立;协同——统一整合。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例子):政府 —> 排污许可证 / 消减污染物量 —> 市场 / 企业
排污总量的分配和可交易量的地域限制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调节全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杠杆。
16.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六条):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三种工具: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环境标志、清洁生产
环境标志:是对在产品生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超过某一规定限度的产品颁发的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清洁生产:是从技术管理角度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所提出的要求。
2)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双赢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双赢的保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