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
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
3.
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
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0.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质量管理
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
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
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
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
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
2)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
行为的管理
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