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管理常识 正文

环境管理学基本知识:第一章 绪论

管理常识 3.12k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

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

3.

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

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0.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质量管理

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

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

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

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

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

2)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

行为的管理

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上一篇 环境管理学基本知识:第二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
下一篇 中国的环境方针与政策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