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同行业调查及比较,码头工程项目主要存在有以下的环境风险源项:
1、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船舶油箱破裂,发生油品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2、由于机械伤害等原因造成码头装卸场不能运作,从而发生意外事故;
3、因船舶舱底泄漏等原因,造成船舱废水直接排放至长江中。
根据上述源项分析,本工程项目存在的最大可信事故为发生油品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二)水生生态风险影响分析
国内外许多的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石油会使鱼卵、仔幼鱼短时间内中毒死亡.低浓度的长期亚急性毒性可干扰鱼类摄食和繁殖,其毒性随石油组分的不同而有差异。
①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测试
根据近年来对几种不同的长江鱼类仔鱼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石油类对鲤鱼仔鱼96h LC50值为0.5~3.0mg/L,因此污染带瞬时高浓度排放(即事故性排放)可导致急性中毒死鱼事故。
②石油类在鱼体内的蓄积残留分析
污染因子石油类在鱼体中的积累和残留可引起鱼类慢性中毒而带来长效应的污染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可引起鱼类资源的变动,甚至会引起鱼类种质的变异。鱼类一旦与油分子接触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油臭,从而影响其食用价值。以20号燃料油为例,当石油类浓度为0.01mg/L时,7天之内就能对大部分的鱼、虾产生油味,30天内会使绝大多数鱼类产生异味。
⑤石油类对鱼的致突变性分析
微核的产生是在诱变物作用之下造成染色体损伤而发生变异的一种形式,根据近年来对几种定居性的长江鱼类仔鱼鱼类外周血微核试验表明,长江鱼类(主要是定居性鱼类)微核的高检出率是由于江段水环境污染物的高浓度诱变物的诱发作用而引起,而石油类污染物可能是其主要的诱变源。
④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实验证明石油会破坏浮游植物细胞,损坏叶绿素及干扰气体交换,从而妨碍它们的光合作用。这种破坏作用程度取决于石油的类型、浓度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根据国内外许多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鱼、虾类饵料基础的浮游植物,对各类油类的耐受能力都很低。一般浮游植物石油急性中毒致死浓度为0.1~10.0mg/L,一般为1.0~3.6mg/L,对于更敏感的种类,油浓度低于0.1mg/L时,也会妨碍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速率。
⑤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浮游动物石油急性中毒致死浓度范围一般为0.1~15mg/L,而且通过不同浓度的石油类环境对桡足类幼体的影响实验表明,永久性(终生性)浮游动物幼体的敏感性大于阶段性(临时性)的底栖生物幼体,而它们各自的幼体的敏感性又大于成体。
根据所述,石油类对水生生物产生中毒影响的浓度阈值普遍较低,因此项目营运期一旦发生溢油污染,将会造成污染水域内鱼类急性中毒和鱼的致突变性等,对浮游植物和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中毒影响,严重的影响将会造成部分鱼类、水生动植物中毒死亡事故。
(三)环境风险应急措施
(1)合理安排营运期船舶靠、离港时间及行驶航道,避免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2)各类船舶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向水上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及有关单位报告。同时知会周围群众。组成风险应急专家小组,专家成员包括、港口、航运、海事、消防、医疗卫生、环保、石油化工、气象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负责提供应急决策咨询意见。
(3)组织好因货物积压必须进行的疏港工作,必要时,可对应急运输实行直接组织和指挥,确保运输畅通;
(4)组织制定、落实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港口突发事件以及应急运输保障的政策、措施,具体指挥和协调Ⅲ级、Ⅳ级港口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5)针对港口各种突发事件的风险,及时通报信息、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实行专用救捞设备全天侯动态待命和救助值班制度,随时执行救助打捞等救援抢险任务。
(6)一旦发生燃油泄漏,应立即向水中投入吸油毡,尽快将泄漏的燃油处理干净,以减小对水生生物及下游取水口的潜在影响。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