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COD分析仪
常见问题:
未定期更换试剂,导致试剂超过有效使用期或无试剂。
影响:
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测量数据异常。
规范要求:
每周1~2次检查仪器标准溶液和试剂是否在有效使用期内,按相关要求定期更换标准溶液和分析试剂。(HJ/T 355-2007)
备注:1、铬法COD在线监测仪使用的试剂包括:重铬酸钾(橙红色)、硫酸—硫酸银(无色)、零点校正液(即蒸馏水,无色)、量程校正液(即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无色)、硫酸汞(淡黄色),即一般有5个试剂瓶。部分型号分析仪硫酸汞添加在重铬酸钾溶液中,则只有4个试剂瓶,具体可参照说明书。如采用滴定法,除上述试剂外,还必须使用硫酸亚铁铵溶液。
2、试剂瓶必须标识清楚、准确,试剂标签至少应包含下列信息:试剂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为 有效 的文章" target="_blank">有效期。
核查方法:
1、观察试剂瓶内是否有试剂。
2、观察试剂标签,明确试剂是否在为 有效 的文章" target="_blank">有效期内。
3、观察重铬酸钾溶液与硫酸-硫酸银溶液的余量是否成比例,这两种溶液的取用量一般为1∶2左右。
备注:试剂的更换周期会随着测量周期、校正周期的不同而变化。以某型仪器为例,测试时,试剂取用量分别为:重铬酸钾溶液0.77ml/次,硫酸—硫酸银溶液2.2ml/次。校正时,量程校正液取用量为4.3ml/次。如每两小时测定一次,每24小时标定1次(对重铬酸钾溶液和硫酸—硫酸银溶液,标定一次相当于测试两次),则每月试剂用量为:重铬酸钾溶液:0.77×(12+2)×30=323.4ml,硫酸—硫酸银溶液:2.2×(12+2)×30=924ml,量程校正液:4.3×30=129ml。此仪器配套的试剂量为:重铬酸钾溶液500ml,硫酸—硫酸银溶液1000ml,量程校正液200ml。
常见问题:
量程校正液实际浓度与仪器设定浓度不符。
影响:
这是一种常用的作假手段,对测定数据的影响分两种情况:1、如果量程校正液实际浓度低于仪器设定浓度,将使实际水样测定浓度接近等比例增高。这种情况一般在污水处理厂进口在线仪器上使用。2、如果量程校正液实际浓度高于仪器设定浓度,将使实际水样测定浓度接近等比例降低。这种情况一般在排放口在线仪器上使用。比如,仪器设定浓度为100mg/L,但试剂的实际浓度为200mg/L,实际水样浓度为50mg/L,测定结果将显示为25mg/L。
规范要求:
定期对量程校正液进行核查,结果符合要求。(HJ/T 355-2007)
核查方法:
1、检查仪器设置的量程校正液浓度是否与试剂实际浓度一致。
2、采用国家标准样品进行比对试验,相对误差应不超过±10%。
3、将量程校正液带回实验室分析。
常见问题:
蠕动泵管老化,未及时更换。
影响:
导致取样不准确,测试结果不准确。
规范要求:
定期更换易耗品。
(HJ/T 355-2007)
核查方法:
1、查阅运维记录,检查是否定期更换蠕动泵管(一般蠕动泵管每3个月至少需要更换一次)。
2、将蠕动泵管拆卸下来,观察其是否有裂纹、能否恢复原状。如拆卸后不能恢复原状,泵管表面有裂纹,则需要更换。
常见问题:
1、消解温度偏低。
2、消解时间不足。
影响:
水样消解不完全,测定数据偏低。
规范要求:
加热器加热后应在10min内达到设定的165℃±2℃温度。(HJ/T 399-2007)
核查方法:
1、现场查看消解参数设置,一般消解温度不小于165℃,消解时间不小于15分钟。(具体参数要求参考仪器说明书)
2、进行实际水样比对试验,应满足HJ/T 355-2007标准表1的性能要求。
常见问题:
消解单元漏液。
影响:
消解压力、温度、试剂和样品的量均会受到影响,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
规范要求:
检查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水样导管、排水导管、活塞和密封圈,必要时进行更换。(HJ/T 355-2007)
核查方法:
现场观察有无漏液痕迹。
常见问题:
光源老化或故障。
影响:
无法正常测量,导致数据异常。
规范要求:
定期更换易耗品。(HJ/T 355-2007)
核查方法:
1、查阅运维记录,检查是否定期更换光源。(光管更换周期需参照仪器说明书)
2、手动测量,观察比色单元发光管是否发光。
常见问题:
比色管未及时清洗,内壁有污染物。
影响:
数据波动大或数据不变化。
规范要求:
每月检查比色管是否污染,必要时进行清洗。(HJ/T 355-2007)
核查方法:
观察比色池壁是否有污渍。
常见问题:
量程设置不当。
影响:
1、量程设置过低,实际水样浓度超过量程上限时,测量数据无效。
2、量程设置过高,在测量实际水样浓度远低于测量量程时(如低于10%),可能导致测量误差过大,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规范要求:
在量程范围内,仪器性能应满足HJ/T 355-2007标准表1的性能要求。
核查方法:
1、查阅仪表历史数据,对照仪表设置的量程,观察是否经常超出量程或满量程显示。
2、先用接近实际废水浓度的质控样进行测定,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0%。
3、再用接近但低于量程的质控样进行测定,相对误差也应不大于±10%。
常见问题:
采用修改仪器标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设定数据上下限等方式,使仪表历史数据长期在一个较小范围内波动。
备注:仪器的斜率一般在1左右,通常在0.8~1.2之间;截距一般在0左右,最大变化幅度通常不超过±10。常见的作假方式是:将斜率值设置得很小,将截距设置成常见排放浓度,从而使仪器显示数值为截距附近很小范围内的一个值(显示值=截距+斜率×实际水样浓度)。例如,斜率设为0.1,截距设为25,如实际浓度为100,则显示值为25+0.1×100=35。
影响:
人为作假,数据不真实。
核查方法:
1、对于排放口,用介于量程和排放标准之间的质控样进行测定,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0%。
2、对于进水口,用低于日常显示数据(约为日常显示数据的50%)的质控样进行比对,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0%。
常见问题:
UV法和TOC法的仪器转换系数设置不正确。
影响:
测量数据不正确。
规范要求:
1、每月现场维护时应检验UV-CODCr或TOC-CODCr转换曲线(系数)是否适用,必要时进行修正。
2、实际水样比对试验相对误差应满足HJ/T 355-2007标准表1的要求。
核查方法
1、检查仪器转换系数是否与经有效性审核认可的转换系数记录相符。
2、进行实际水样比对试验,相对误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