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管理常识 正文

喹乙醇相关资料

管理常识 6.3k

铺在地上的死鱼,散发出阵阵恶心的腥臭味儿,而池塘里原本活蹦乱跳的鲤鱼,也一条条漂浮在水面上,奄奄一息。眼前的这种场景,让老李倍感心痛。

老李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西盐场二湾工区的养鱼户,有着二十多年养鱼经验的他,还是第一次遇到鱼突然莫名其妙大面积死亡的情况。老李捞了几条死鱼上岸,仔细观察后惊讶地发现,与普通同年的鲤鱼相比,这些死鱼的个头明显要大得多,身上布满了鲜红的血斑,拿在手上,感觉黏黏糊糊的,而且非常粗糙,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戳,鱼鳞便纷纷掉落下来,鳞片下甚至还有黑红色的血液流出。

老李发现,不仅仅是自家的鱼塘出现异样。3月中旬,周围近6000多亩鱼塘,大约三分之一的鲤鱼都有类似的症状,一开始全身充血,然后掉鳞,最后大面积地死亡。当地的水质一直都比较良好,经过抽检化验,也没有发现其它的传染病毒,池塘里的鲤鱼为什么会离奇中毒身亡呢?

连云港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迅速对鲤鱼中毒事件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养鱼户普遍使用的一种鲤鱼饲料都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汇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经过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进行检测后发现,饲料中含有违禁药物“喹乙醇”,这就是造成当地的养殖鲤鱼大面积死亡的 “罪魁祸首”。

“喹乙醇”究竟是什么?水产养殖户孙岩已经在北京郊区经营了多年,他养殖的鱼不仅供人垂钓还销售到附近多家水产市场。他告诉记者,对于水产养殖者来说,喹乙醇的名字并不陌生,通常养殖户会把它叫做催肥剂,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水产瘦肉精”。每次养殖户去进饲料的时候,都会问供应商:“能催肥不?”只要供应商说:“能!”大家便会心知肚明。“这个东西一般都是直接添加在饲料当中的。”孙岩说。

“现在,水产品养殖几乎没有不投药的。”孙岩说,要想给鱼催肥,方法有很多。“只要往池塘里面加入一些维生素C或者是避孕药,这样就能对鱼起到催肥的作用,或者干脆在一个袋子里面装入二胺或者尿素,扎紧后在袋子上扎几个小孔,直接沉入养殖的水塘中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能使整个水塘变成一池化肥水,一个冬天都可以不用喂鱼了。”

孙岩说,这些方法只是最初级的,许多养殖户除了在池塘里面加“东西”以外,甚至还特意到市场上,专门购买一些添加了药物和激素的饲料,鱼吃了这样的饲料,不仅能迅速“增肥”,而且还大大增强了抗病能力,喹乙醇这种违禁药品就属于比较专业的。对于养殖户而言,就是希望用最少的饲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鱼快速增肥。喹乙醇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每公斤的价格大概在45元左右,将它拌到饲料中喂给鱼虾吃,可以大大减少喂养的周期,养殖的饲料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有人用3300-3500元/吨添有喹乙醇的鱼料算过一笔账,在一个养殖周期内,每斤鱼可以节省大约3毛钱的成本,对于养殖户来非常可观。

不过,如果使用的药物太多了,也有可能造成鱼大量死亡的后果。孙岩说,有一段时间,他每天都会从他承包的池塘里,检出两大桶死鱼。“这些用了药的鱼,我们自己是从来都不吃的。至于那些死鱼,如果拿到市场上卖不掉的话,就送给别人做鱼粉。”孙岩说。

为了证实孙岩的说法,记者以水产养殖户的身份,分别致电浙江、江苏、湖南的几家饲料企业,询问饲料中是否添加了喹乙醇。比较大的饲料企业一般都显得比较谨慎,均称喹乙醇早已被国家列为禁药,不允许添加在水产饲料中。不过,部分小型的饲料厂则告诉记者,如果客户有要求,他们会往饲料里添加少量的喹乙醇。

“喹乙醇并非一开始就禁止使用,它曾一度在我国鱼虾配合饲料中成为较为常见的促生长剂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何计国告诉《北京科技报》。何计国介绍说,最早研制开发喹乙醇的,是德国拜耳公司。该公司拥有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被人们称为“世纪之药”。1965 年,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德国拜耳公司合成出喹乙醇,并且同时发现,作为一种饲料药物添加剂,它对动物具有促生长作用。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多重作用,因此,美、英、日等国家相继将喹乙醇扩大应用于鸡、猪等畜禽品种。

1981年,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和江苏省南通醋酸化工厂联合成功研制出喹乙醇。之后,在畜禽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1990版)里也有记载。喹乙醇主要作为畜禽的预混剂应用,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推广成为一种鱼虾饲料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喹乙醇对鱼虾促生长增重,确实能起到提高10%~15%的效果。”何计国说,此外喹乙醇在促进鱼虾生长的同时,还能降低粗脂肪的含量,增加动物的瘦肉率。研究人员对食用含有喹乙醇的饲料生长一年的草鱼进行研究后发现,喹乙醇对草鱼的肥满度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喹乙醇为何能够促进动物生长,何计国说,它的机理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观点认为,喹乙醇能影响机体的代谢,特别是影响内分泌系统,促进合成,促进氮的沉积,从而导致蛋白质、细胞形成和组成增多,进而达到增加动物体重促进生产的目的,但也有观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抑制有害菌群,增强消化酶的活性,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何计国说。“不过,喹乙醇一旦用量过大,将会引起蓄积性毒性。”何计国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各地许多淡水养殖商品鱼在运输过程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死亡情况,而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 “鱼类应激性出血腹水综合征”,导致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使用喹乙醇造成的鱼中毒。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周志刚告诉《北京科技报》,食用添加了喹乙醇饲料的鱼虾,往往不耐长时间的运输,大部分会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呼吸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僵硬。“因为市场上卖的都是活鱼,从养殖场到水产市场,有一段比较长的运输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鱼虾通常就会死亡。这样给许多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此外,长期食用含有喹乙醇饲料的鱼,鱼的肚子显得非常胖,肌肉也显得比较圆润,肉质比较松,不结实,容易出血,而肠道表面的细菌全部被喹乙醇杀掉之后,实际上失去了一个保护屏障,鱼容易得病,因此还有很多养殖户因为过量使用喹乙醇导致鱼塘内的鱼大面积死亡。

何计国说,喹乙醇对人体危害也较大。虽然喹乙醇本身的毒性小,但是在动物体内残留时间越长,蓄积毒性就越大,如果人食用了含有喹乙醇残留的动物食品,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基因突变、致畸和致癌等等。周志刚还告诉记者,人一旦吃了含有喹乙醇残留的鱼虾,最大的潜在危害就是诱导出耐药菌株。比如肚子里面有肠炎,是某一种细菌引起的,而鱼肉里面含有喹乙醇,可能一段时间对肠炎细菌形成杀灭作用。但是,人肠道内的细菌并不能全部杀死,一些有益细菌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

正因为如此,喹乙醇的残留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欧盟决定,从1999年1月1日起,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喹乙醇等药物,要求在动物性食品中喹乙醇不得检出。日本等国家也禁止在家禽中使用喹乙醇等药物。我国农业部于1997年新颁布的《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中,也删除了喹乙醇作鸡饲料添加剂的内容,并在2001年公布了无公害食品的标准——《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要求喹乙醇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陈乃松告诉《北京科技报》,喹乙醇之所以在水产品中禁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很难像畜禽那样集中管理,药物进入水生生物体内,随着水生生物的代谢排泄到水中,会对环境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在水产养殖中,非法使用喹乙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孙岩告诉记者,他与饲料供应商交谈时曾了解到,对饲料企业而言,由于喹乙醇的价格低廉,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可以减少饲料本身的用量而降低成本,而养殖者也愿意购买“加料”的饲料,因此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喹乙醇”被检测出来,添加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名为“喹烯酮”的饲料添加剂替代喹乙醇,一些企业甚至吹嘘,这是喹乙醇最佳的替代品,高效、无残留、基本无毒副作用,而事实上,喹烯酮无非就是对喹乙醇的结构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喹乙醇有很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当其中一个侧链被改变后便成了喹烯酮,其实,主要的性质并没有任何变化。不过,由于喹烯酮是我国批准的兽药,因此一些企业堂而皇之地使用。” 周志刚说。“国家虽然规定不允许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喹乙醇,但是允许喹乙醇为幼猪饲料添加剂,因此喹乙醇并非禁售品,在一些兽药店或饲料店就能购买得到,很方便。”周志刚说,一些水产养殖户会买来喹乙醇,自行往饲料中添加,不过,因为饲料已经成形了,很难将其拌匀,而且操作起来很复杂、繁琐,更多的养殖户则是直接要求饲料厂添加喹乙醇。

2008年,农业部对全国30个省(区、市)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饲料进行了监督抽检,结果显示,禽配合饲料中违规使用喹乙醇问题依然存在。近三年,喹乙醇的检出率远远高于其它违禁药物的检出率,表明超范围使用喹乙醇现象较为严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标中心主任马斌告诉《北京科技报》,农业部每年会组织两次大的抽查,其做法是检测中心进行异地抽查,如果是北京的检测中心就要到外地进行检查。农业部有一个养殖企业的数据库,是由各个省农业局上报而来的,然后随机去选择养殖企业,最后到异地进行检测。“目前市场上对喹乙醇监控比较密集的是像草鱼和鲤鱼这样的大众鱼类,因为这些鱼的养殖比较广泛。不过,喹乙醇这类药物很快会通过动物体代谢成其他物质,如果检测部门单单只去检验原药,也就是喹乙醇,根本检验不出来。” 马斌说。“国外的饲料工业已经进入一个很发达的阶段,生存下来的饲料企业很有限,这些企业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市场地位,要监护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政府,另一方面是养殖户,添加之后口碑不好,将会导致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压缩。而我国饲料产业目前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也导致一些饲料厂处于经济利润的考虑,不惜顶风做浪。” 周志刚说。

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把责任都归到养殖者或者饲料生产者身上。“饲料添加剂并不一概都不能用,关键在于科学使用。”陈乃松说,我国使用的许多饲料添加剂从国外引进国内之后,在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评估的情况之下,就大肆推广。陈乃松说,国外是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而我国误用或者滥用饲料添加剂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我所知,关于许多目前都在广泛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国家并没有授权一个专门的科研单位去做,往往是等到滥用的事态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这时才会找专门的科研单位立项进行研究,三聚氰胺和喹乙醇事件就是如此。

2002年,农业部此次颁布的渔用禁药为31种(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脒、双甲脒、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孔雀石碌、锥虫胂胺、酒石酸锑钾、磺胺噻唑、磺胺脒、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阿伏帕星、喹乙醇、速达肥、乙烯雌酚、甲基睾丸酮),这31种按医药学分类,大至可分为十几大类。现将各类药物的特性、危害及其替代产品做如下归纳:

一、有机氯制剂

1、特性

在有机氯制剂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六六六别名为六氯化苯,还有林丹(丙体六六六)和毒杀芬、DDT等。它们的性状一般都为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体。

2、作用

主要作用是杀灭鱼虱、水蜈蚣等敌害。

3、危害

以上四种杀虫剂的最大特点是毒性高、自然降解慢、残留期长,有生物富集作用,长期使用,通过食物链传递,有致癌性,对人体的功能性器官有损害。

4、禁用情况

在我国六十年代已开始禁用。在国外该类物也已被禁用。

5、替代品

在我国有机氯制剂禁用后,取而代之的是有机磷制剂。因此,在日常的养殖生产上杀虫剂一般选择敌百虫。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三代虫、指环虫、鱼虱、水蜈蚣、锚头鳋、中华鳋等病。

二、含汞制剂

1、特性

含汞制剂主要是甘汞,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氯化汞。此外还有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等。它们均为白色晶状颗粒,遇热还原成汞。汞是一种重金属,对人、牲有毒。

2、作用

硝酸亚汞在渔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治疗小瓜虫病且显著疗效。同时对车轮虫、斜管虫、白头白嘴病白皮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3、危害

此类产品是一种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极易产生富集性中毒的一种药物,有较强的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汞在生物体内富集后,不能随代谢排出体外。同样在鱼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汞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当汞在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出现肾损害等症状。

4、禁用情况

国外已经在水产养殖上禁用这类药物,我国也已禁用。

5、替代品

用福尔马林可替代硝酸亚汞。此外中草药合剂(干辣椒粉、生姜、五倍子土荆芥等煎煮)治疗小瓜虫病虽治疗时间长,但疗效比较彻底

三、呋喃类

1、特性

呋喃类的药物主要有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它们都是柠檬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水中极易溶解。

2、作用

呋喃类的药物在养殖生产上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鱼病,如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等。

3、危害

长期使用和滥用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险,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病。

呋喃唑酮最初应用于人体,用于治疗腹泻。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如果呋喃唑酮残留鱼体,会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可引起溶血性肝坏死等疾病。

4、禁用情况

目前该类药物在欧盟国家已被禁用。我国农业部在禁用渔药中已明确规定:渔业养殖生产禁用此药。在出口食品检测中绝对不允许检出。不仅是水产品,而且是所有食品动物中均不得使用。

5、替代品

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氯制剂,如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以上这些都可以替代呋喃类的药品。

此外,对一些皮肤不耐刺激的或某些标明对氯制剂敏感的名优鱼类可使用碘制剂。

四、五氯酚钠

1、特性

五氯酚钠是一种含酚制剂,它易溶于水,经日光照射易分解。

2、作用

五氯酚钠主要用于清塘,可以杀野杂鱼以及螺蛳、蚌等敌害。

3、危害

该药品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器官的损害,对鱼类等水生动物毒性极大。该药对人类也有一定的毒性,对人的皮肤、鼻、眼等粘膜刺激性强,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

4、禁用情况

该药早已被列为养殖生产禁用药品。

5、替代品

用于清塘消毒的药物很多,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新产品有氯制剂、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等,以上这些都可替代五氯酚钠。

五、孔雀石绿

1、特性

本品是一种颜料,翠绿到绿色,是一种商品颜料。

2、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水霉病,具有杀菌、杀虫抗真菌的作用。用于鱼巢消毒等。

3、危害

孔雀石绿有较大的副作用:它能溶解足够的锌,引起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毒,更严重的是孔雀石绿是一种 致癌致畸药物,可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

4、禁用情况

此药也被列为养殖生产禁用药品。

5、替代品

福尔马林为其替代品之一,氯制剂也可作为其替代品。此外,亚甲基蓝与孔雀石绿虽同属于染料药物,但较孔雀石绿毒性低,效果好。

六、抗生素

1、特性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指的是氯霉素、红霉素等,它们都是属于微生物合成制剂。一般为白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

2、作用

氯霉素在渔业生产中主要是用以治疗鳗鱼的赤鳍、红点病,鱼类的弧菌病、痘疮病等。

红霉素用于治疗白皮病、白头白嘴病等。

3、危害

此次农业部公告第193号禁用清单规定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该药对人类的毒性较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该药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形成,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4、禁用情况

对于氯霉素及其制剂,国家规定所用食品动物均不可使用,且水产品中不得检出。而红霉素为限用药品,其在水产品中的允许含量指标为100微克/公斤。

5、替代品

可选择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恶喹酸(喹诺酮类)等替代。

七、磺胺类药物

1、特性

这次被禁用的磺胺类药物有两种:磺胺噻唑别名消治龙和磺胺咪别名为磺胺胍。该类药物为白色针状结晶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遇光易氧化。

2、作用

磺胺脒在养殖上主要用于治疗肠炎,磺胺噻唑在养殖上主要用于治疗赤皮病和球虫病等疾病。

3、危害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人类过敏反应表现在皮炎,同时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药热等。还可引起肾脏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后损害肾脏,使肝肾等器官负荷过重,引发不良反应,例如颗粒性白细胞缺乏,急性及亚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4、禁用情况

此药在养殖上被列为禁用药品。

5、替代品

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可选择氯制剂、碘制剂作为替代品进行治疗。

如果发生肠炎,可以选用大蒜、大蒜素、大黄等作为替代品,还可选择未被禁用的新诺明、新明磺治疗鲤科鱼类的肠炎。

八、喹乙醇

喹乙醇的别名为喹酰胺醇。它的化学性质稳定,无臭、味苦、冷水微溶、热水溶解。因其性能稳定、效果显著、用量少、在人工合成的喹恶啉化合物中是一种理想的畜禽抗菌促生长剂。近几年来,喹已醇已被用作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在鱼虾养殖应用增重效果显著。

作用:一、抑制动物肠道中微生物繁殖生长、减少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二、抑制有害细菌在肠道的寄生,增强动物免疫力。三、提高蛋白质同化率,加强氮储存。四、促进动物对粗蛋白、脂肪的消化。

它的抗菌作用是次要的,它是一种化学促生长剂。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促进鱼体生长。

学者研究发现:喹已醇在鲤鱼血液中蓄积后消失较慢,应激出血可能是因为血液中的喹已醇改变了毛细血管的脆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如果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此药,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肾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起肝脏肿大、腹水、鱼类鳞片松弛、脱落,造成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如果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还会造成耐药性,导致球菌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因此喹乙醇在欧盟国家已被禁用,此次也被农业部列为渔业养殖生产禁用添加剂。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

九、激素类

激素类的药物主要有甲基睾丸酮和乙稀雌酚。这两种都是性激素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代谢较慢,极小的残留都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前者为雄性激素药物,后者为雌性激素药物。

它们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性别控制,从而使生物体达到性反转。即:雄体用药后,可变成生   理雌鱼,而雌体用药后,可变成生理雄鱼。但本身的遗传性状不改变。

此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代谢较慢,研究表明在鱼体内极小的残留量都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甲基睾丸酮较小剂量,对妇女会引起类似早孕的反应。大剂量应用将影响肝脏的功能;引起水肿或血钙过高,有致癌危险。如果是孕妇,可以造成女胎男性化的特征,也可造成畸胎及新生儿溶血症、黄疸等。

乙稀雌酚,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反应,同时损害肝脏和肾脏。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孕妇胎儿畸形

这两种药物此次也被农业部列为禁用鱼药。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

十、杀虫脒、双甲脒

农业部、卫生部在公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中把杀虫脒列为高毒药物,1989年已宣布杀虫脒作为淘汰药物;而双虫脒不仅毒性高,其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有致癌作用。

这两种药物主要是杀虫作用。在北方此类药物接触的较少。

该药为高毒药物。对鱼有较高的毒性。双甲脒不仅毒性高,其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也有致癌作用。该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体造成潜在的致癌危险。

代替以上两种的杀虫剂目前可选用高锰酸钾浸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等,用于预防可选用食盐等。

十一、锥虫胂胺和酒石酸锑钾

锥虫胂胺是一种杀虫剂。由于砷有剧毒,其制剂不仅可在生物体内形成富集,而且还可以对水域造成污染,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毒性,国外已被禁用。规定禁止作为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即禁用于水生食品动物。

酒石酸锑钾是一种毒性很大的药物。尤其是对心脏毒性大。能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早博、甚至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该药还可使肝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现黄疸,并发展成中毒性肝炎。

十二、喹诺酮类

喹诺酮是近些年来研制开发的化学合成新药,是一种广谱抗菌素。主要应用于人体的疾病治疗,后应用到水产业上。

今天禁用的环丙沙星为喹诺酮类的第三代产品。

在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为禁用渔药,在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为300微克/公斤。

环丙沙星在水产养殖上主要应用于治疗肠炎病。

喹诺酮类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头痛、幻听、视觉模糊。对胃肠道的刺激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

该药已被列为禁用渔药。如果养殖池塘鱼类发生肠炎,可以选用大蒜、大蒜素、大黄等作为替代品,还可以选用磺胺嘧啶、新诺明等。

上一篇 计量认证学习资料
下一篇 菲律宾转基因大米将合法,给贩卖者打上了鸡血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