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管理常识 正文

环境管理学基本知识: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管理常识 5.13k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1.特尔菲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特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使结论可靠性增大。

三大特点:不记名、反馈性(3、4轮)、统计性(预测结果)

2.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a.未作规定;b.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3.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地区标准是直接执法标准

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是证据是否是合法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定依据。

最佳可行技术(BAT)、最佳实用技术(BPT)

5.

6.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问卷调查的问题(三大类):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7.实地研究方法: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看、听、问、想,甚至体验、感受、领悟等进行观察。特征:实地

研究方式:观察、访谈

8.三大类无干扰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

1.区域的范围:区域是相对的,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一个流域,一个乡镇而不是一块地,一间房。区域必须有一定的大小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2.“33211”工程:“九五”,期间,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气为主,水污染防治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

3.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绿地减少、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过度占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突发事件

4.中国环境管理:“以管促治,管治结合”方针

5.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5.生态城市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生态意识培养

6.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7.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8.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1)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3)不易监测性

9.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1)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2)失财政渠道的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不够;

3)政策扶持措施不利;4)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不适

10.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2)指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4)推广现代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11.流域的概念: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同一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12.流域环境问题: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

12.流域环境问题:3)流域水污染问题。

13.中国流域生态环境问题:1)部分流域水资源短缺;2)一些流域洪涝灾害频繁;3)部分流域水质较差

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有效监测的机制;

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2)流域水资源管理手段单调;3)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涵不全面。

15.广义流域环境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15.狭义流域环境管理: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各种人类行为是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的主要对象,流域水资源循环(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是流域环境管理所要控制的环境物质流动。

16.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界面控制原则;2)冲突协同原则;3)共赢原则

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

17.生态需水: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8.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2)指定全流域环境规划;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19.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2)开展战略环境评价;3)制订环境规划;4)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

上一篇 环境管理学基本知识:第六章 产业环境管理
下一篇 环境管理学基本知识: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