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从事环境评价编写和审批,也有些日子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环境评价这个行业越来越来把握了,而且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了,随着环境评价的作用越来越大,似乎有一张看不见的手正在作用于这个领域,让这个原本很好的行业,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撑控。而面对着现状,环保部的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除了通过新增评价单位和抽查等手段来进行控制外,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环境评价,个人理解为,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应该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论述项目在环境保方面的可行性。包括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等。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是必须的,而符合相关的技术政策,则应是更进一层的理解。
做环境评价的,必须有一颗公正、怜悯和热忱的心。否则是无法做好评价的。
公正是保证做评价的时候,不受(或少受)外界的影响,怜悯是对地球资源环负责的基本,而热忱则是工作的动力。
但是在如今这个复杂,唯利是图的世界,环境评价正在从原有的单纯变得相对的复杂。
1、环境评价本身导致了项目的复杂。
环境评价因为规定,从项目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选址、城市规划、总量、清洁生产、环保措施、公众参与等乱七八的很多方面,论述该项目是否可行,实际上,已经将环评从业人员,定义为一个杂家,而一个杂家,是没有办法做好一件事情的。环评行业有句笑话:
古语云,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
撑船:船行风浪间,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
打铁: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活着就如入地狱。
卖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做驴子的工作,得仅能糊口的小钱。
底层的环境评价从业人员把其它的卖豆腐换成了做环评,把做环评视为人生三苦之一。从某一个方面,一是反应了环境评价生态的恶化,一个行业,如果从业人员不能得到体面的报酬和公正的待遇,那个行业是不会有前途的。
2、越来越多的看不见的手介入这个行业。
随着环评公众曝光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行业,更多的政府部门把环境评价作为前置审批条件,但是,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从原来的不闻不问,但是随着利益链的延伸,各相关部门,开始指导环评这个行业,各种利害关系纷纷显现,而环境保护部此时顺应民意提出来的环评市场化,则为更多的人介入这个行业,而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3、看不见的手如何影响这个行业?
环境评价从项目委托环境评价单位到项目编制再到项目审批,看起来很简单,只有编制和审批这两个环节,看不见的手首先介入的是环境评价单位的选取,如发改部门立项、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土地部门用地预审、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等等,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为建设方介绍环境评价单位,评价单位选定后,再介入环评审批,通过加速审批、人情审批等影响环评审批。
很难公正的看到,一个环评项目从编制到审批结束,会有多少只手介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