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环保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围绕全市应急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环境执法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认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专项行动为抓手,以环境风险源企业应急预案检查为重点,以建立环境风险源档案和应急处置专家库及应急队伍建设为支撑。加强防范,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应急全过程过程。2011年,全市未发生一起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站队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政务值守应急协调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两个小组,负责处理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组织专班、落实专人、强化责任,力争做到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对凡因领导不力、处置措施不到位而延误上报或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二)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网络
《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2007年编制,明确了指挥体系和职责,建立了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理体系,为预防和处理处置我市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和依据。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应急预案,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作业要求,分类制订预案编制指南。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存在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提要求,建立应急预案报备制度,规范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力争做到应急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网络体系。
(三)开展应急宣传,增加应急意识
我局工作人员采取了分发小册子、现场咨询解答等多种方式,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概念、分类、现场应急处理措施和处理程序等知识进行了广泛详细的宣传,向社会各界发放了环境应急手册800多分,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600多张,接受了咨询80多人次,进一步增加了市民的环境安全意识,丰富了水源应急避险知识、提高了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组织应急演练习,提升应急能力
会同公安、消防、安全、医院等单位一起,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12369热线接到我市某企业发生火灾的举报为背景,进行火灾就地救援应急演练。在此次演练中,我们按照《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分级要求,迅速启动了我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后勤保障组、现场处置与防范和技术指导三个应急工作小组。开展现场的应急污染监测和污染源的排查工作,并向现场总指挥提出对周围部分群众进行疏散的建议。在演练习过程中,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了“快、准、实”,检验了我局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指挥协调和快速处置能力。
(五)加强了专家库、救援队伍和物质库的建设
规范化应急管理工作。我局组建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厂矿事业单位分管业务的副总组成的专家库。应急救援队伍由我局各站队监管人员、技术人员和厂矿企业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组成。并制订了应急值守制度。
(六)认真组织培训,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认真评估分析。为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决结工作经验,我局对我市以往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对我市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做了科学有效的评估,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对环境风险源的认真分析评估,消除污染隐患。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今年以来,我局坚持将工作人员的应急业务素质培训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应对法》、《2009年全国应急工作要点》,并进行应急培训讲座,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技能,增加了实战能力,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七)开展风险排查、消除污染隐患
结合XX市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开展了环境风险源排查,在污染普查动态更新的数据基础上,填写了风险源情况表,摸清环境风险底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化学原料、涉危化学品和化学制造业等重点环境风险源引起的档案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是应急装备不齐全。污染事故的处置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特别是对污染事故早期的认定工作十分重要。如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浓度、强度、危害性等,需配备专业的仪器和高备。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需得到资金的大力支持。
二是系统培训力度不够,应急人员业务素质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组建区域性的精干、高效、管用、共享的应急专家队伍体系,并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将应急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环保规划》中。三是明确应急体系职责分工。四是加快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五是迅速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对环境风险大的涉危放射源拥有单位等进行动态管理。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落衬《XX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议健全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网络建设。加强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网络的联系,沟通与协调,使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网络与全市应急体系有效的进行联系与整合,充分的发挥作用。
2、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管理对象对于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的了解与掌握。加强专业队伍与人员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形成一支具有实际战斗力的队伍。
3、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对主要污染源和潜在事故源的监督检查工作,消除环境隐患。
4、组织一次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5、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应急管理工作必备的仪器设备。
6、建立风险源档案,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相关文章
还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