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清洁生产是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进行整体污染预防,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是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大策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我国政府已将清洁生产载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改版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清洁生产是指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达到“废物最小化”。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和管理为手段,强调在生产的全过程中的源削减。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统计、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不仅可以预防污染源建成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预防该污染源本身的污染产生,从而以经济有效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根据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清洁生产指标原则上分为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六类。本项目属禽畜养殖项目,目前国家尚未发布相关的清洁生产标准和相关技术指南,因此在编写清洁生产章节时,只结合本行业及工程特点,从清洁生产六项原则定性分析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并提出清洁生产要求或建议。
8.1清洁生产指标评价
8.1.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本项目采用封闭式自繁自养模式,选择优良品种杂交生产种猪和商品猪。采用人工授精方法和先进的科学饲养方式进行繁殖、饲养,养殖场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品品质优良。本次评价对养殖场猪的不同种类分析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先进性。
8.1.1.1生产工艺先进性
(1)种公猪
猪场常年保持优良性能的皮特兰公猪13头,种公猪使用2年淘汰,并由选育场补充,根据种公猪的年龄确定每月采精次数,采得的精液由精子分析仪和精子密度仪检测所采精子的质量和浓度,根据所需进行稀释,进而由精液自动分装机进行分装到精液储存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储存备用。整个采精过程全部在无菌实验室中进行,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各个阶段均由高精密度仪器进行分析、检测、稀释、分装和保存,使采得的精液品质高、无污染,确保繁育出的仔猪品种优良。
(2)种母猪
场内母猪采用人工授精的配种方式,每头母猪平均每情期输精2次,这样大大提高了选育场的繁殖速率。每栋猪舍实行“全进全出”制生产管理模式,全场按基础母猪繁育区、断奶仔猪保育区和后备母猪培育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实行三点区分区布局,使仔猪从出生到选育成后备母猪、育肥猪的饲养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形成一个专业一体化的饲养链。空怀、配种、妊娠母猪及后备待配母猪每60头一群,后备种猪、生长育肥猪每20头一栏进行小群栏养,分娩母猪采用高订分娩栏饲养,每栏一头母猪、一窝仔猪,哺乳仔猪可放置于电热保温箱中,以保证其生长所需温度。每栋猪舍各配置一套全自动化智能饲喂站,可根据不同时期的母猪所需食量、水量的不同,定量、定时喂养。
8.1.1.2生产设备先进性
本项目饲养设备包括各类猪栏、喂料、饮水、清粪系统、猪舍环境控制、防疫消毒、兽医治疗、配种繁育、生产性能测定系统、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电视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配套的专业设备。
干料自动喂料系统包括:镀锌钢板、料塔、饲料塔接头、下料管线、体积传感器、送料控制器、送料管线、驱动器、转角器、配量器、料槽、自动电控制器等部件装配组成,可实现饲料从加工场到猪槽全程机械化操作,避免饲料污染,保证饲料安全卫生。
机械刮粪系统包括:驱动装置、转角轮、钢丝绳、刮粪板、横向绞龙传输、自动电控制器等部件装配组成,可每天多次定时清粪,保证猪舍内卫生清洁。
母猪智能饲喂站包括:喂料供料主机、电控箱、识别环、喷标器、计算机专用软件等配套设备,可由电脑自动记录和检测,控制每头母猪的喂料量、体重、发情表现等情况。
8.1.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本项目年用水量3270.37t,主要为猪饮水、猪舍冲洗水、办公生活用水及食堂用水,废水排放量为26856.4t/a。项目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能够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相关限值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旱作地用水标准限值要求。项目将处理达标后的废水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废水利用率可以达到100%。
本项目所消耗的原材料是各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如玉米、豆粕、麸皮等,这些均为无毒无害的材料,符合原材料选取中“无毒”的原则;玉米、豆粕、麸皮等粮食作物易于再生,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能够控制在相应的标准之内,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企业喂养饲料不含兴奋剂、镇静剂和各种违禁药品,各种饲料添加剂均不超标,符合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保证了饲料的清洁性、营养型和安全性,避免了由原料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属清洁原料。
本项目所消耗的能源主要为电能和沼气,沼气为本项目污水处理站产生,可以用来发电及用作食堂燃气。这些能源均属清洁能源,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8.1.3产品指标
本项目的产品是成品猪及种猪。本项目采用人工授精和现代育种技术,实现封闭式自繁自养模式。仔猪出生后,首先要计数、称取初生重,进行一日龄的疫苗免疫接种,经过28d后仔猪断奶,再经过7d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再进入保育、饲养阶段,生产出的育肥猪准备出售。项目生产的种猪品种为皮太母猪,皮太母猪是一种瘦肉极多的良种猪,其生产的仔猪生产速度快、抗病力极强。项目在各个饲养阶段均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和技术手段,所生产的杂交商品猪肉嫩丝滑,品质较高,无污染、无公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属清洁产品。
8.1.4污染物产生指标
8.1.4.1废气产生指标
本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恶臭气体、饲料加工粉尘及食堂油烟。废气产生指标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本评价采用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单位产品某种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全年某种大气污染物产生量/产品产量。本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H3和H2S。本项目产品产量为10000头猪,NH3的产生量为170.82kg/a,H2S的产生量为11.04kg/a,则单位产品NH3产生量为0.017kg/头,单位产品H2S产生量为0.0011 kg/头。
8.1.4.2废水产生指标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猪尿、猪舍冲洗水、办公生活废水及食堂废水,废水产生量为26856.4t/a。本项目废水产生指标采用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年废水产生量/产品产量,则本项目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为2.69t/头。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处理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后全部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污水回用率为100%。
8.1.4.3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病死猪及猪产仔的胎衣胎盘、猪粪便、饲料筛选杂质、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废包装袋、污水处理设施污泥、生活垃圾及厨余垃圾,产生量为3828.61t/a,则本项目单位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38t/头。
8.1.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废水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沼气及污泥,沼气用于猪场发电照明及作为食堂燃气,污泥定期清理后堆存于储粪池;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废水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后全部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储粪池堆存的猪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外售有机肥厂;饲料加工过程中筛选的杂质及废包装袋交由物资回收部门处理;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回用于猪饲料中。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30683.1t/a,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9.8%。
8.1.6环境管理要求
8.1.6.1环境法律法规标准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要求;项目产生的H2S、NH3满足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二级标准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要求,臭气浓度满足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7“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饲料加工工艺粉尘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食堂油烟满足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项目产生的废水经项目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满足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运营期噪声满足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要求。
8.1.6.2废物处理处置
(1)项目将病死猪及猪产仔的胎衣胎盘由安全填埋井填埋处置,若因为猪瘟、口蹄疫、猪肺疫等传染性疾病死亡的猪只,则属于危险性废物,企业按照制定的《防疫检疫制度》上报上级部门进行检查处理,并由上级部门制定处理方案。
(2)本项目猪粪便采用干清粪工艺清理之后运送到储粪池,储粪池中堆存的猪粪便及污水处理站污泥外售有机肥厂。
(3)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废包装袋等,经建设单位收集后交由物资回收部门处理;饲料加工过程中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回用作为猪饲料。
(4)员工生活垃圾及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8.1.6.3生产过程环境管理
企业应建立原材料质检制度,对原材料(玉米、豆粕、麸皮等)定期检查,如发现有发霉变质的原材料,应合理处置,不得再作为原料使用;项目污水处理站应定期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营;项目原料堆存区、固体废物堆存区应有明显标识等。
8.1.6.4环境审核
企业应按照ISO14001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齐全。
8.1.6.5相关方环境管理
企业相关方包括原料供应方、生产协作方、相关服务方等,企业应要求原料供应方提供合格的原料,不提供国家禁止的原料,如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添加剂等;物资回收部门运输物料时应防止物料洒落;有机肥厂运输项目猪粪便时应采用密闭车辆,防止粪便洒落及臭气排放。
8.2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本项目采取指标对比法对本项目进行评价。目前,国家对于畜禽养殖行业尚未有相应的清洁生产标准,本项目以物耗、能耗、排污量等作为清洁生产指标,与国内同行业对比分析,详见表8.2-1。
表8.2-1 对比分析一览表
单位本项目国内同类
耗水量t/头3.273.50~3.65
耗电量kwh/头1.401.30~1.50
废气排放量kg头0.0190.020~0.040
其中NH3kg/头0.0170.05~0.08
H2Skg/头0.00110.06~0.09
废水排放量t/头02.10~5.50
COD排放量kg/头00.30~0.60
固体废物排放量t/头0.380.30~0.60
固废综合利用率%99.898.0~99.5
由表8.2-1可知,本项目各类指标与国内同行业比较均位于中上水平,属较先进工艺。
8.3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通过本项目各清洁生产指标的分析,本项目属禽畜养殖项目,项目生产工艺及设备先进,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辅材料均为无毒材料,所用能源属清洁能源,单位用水量较小,废水利用率为100%;项目生产的种猪及肥猪均为良种猪,品质优良;污染物产生的各项指标较低;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9.8%;企业也通过加强对猪场的日常管理,降低生产运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指标对比法确定本项目评价等级为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8.4清洁生产建议
8.4.1通过营养调控减少猪粪中氮和磷的排泄
营养物质的排泄是由于消化和代谢效率不高所致。对于氮,一般仅有20%~30%在猪只体内沉积。这表明可以通过营养调控减少营养物质排泄。如何通过饲料的营养调控来降低猪只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是每一个饲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氮排泄包括粪氮和尿氮,通过营养学技术,提高猪的饲料转化效率,减少排污(粪尿),已成为当前养猪学及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8.4.2在饲料中添加除臭剂
为了减轻规模化猪场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可在猪饲料中添加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生物制剂等各类除臭剂。如应用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天然沸石为主的偏硅酸盐矿石(海泡石、膨润土、凹凸棒石、蛭石、硅藻石等)、绿矾、微胶囊化微生物和酶制剂等,来吸咐、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份,将氨变成硝酸盐,将硫化氢变成硫酸,从而可达到减轻或消除臭气污染的作用。
8.4.3猪舍采用水帘或湿帘通风
水帘或湿帘通风在国外养禽业上已应用多年。目前台湾把水帘或湿帘通风用于养猪上,已取得明显效果。有资料表明,在台湾用水帘式猪舍饲养大肉猪,生长速度提高25~30%,饲料报酬也有大幅度提高(据介绍,应用猪生长激素,生长速度仅可提高10~20%)。此外,水帘式猪舍饲养公猪和配种前后的母猪,其公猪精液质量,母猪配种受孕率均有明显提高。因此,水帘式猪舍内的细菌数可以减少至普通猪舍的千分之一,而且密闭的水帘式猪舍内没有蚊蝇的干扰,氨和臭味也明显减少。
万头生猪养殖场的清洁生产分析
相关文章
还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