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心情感悟 正文

“哈拉滨”和哈尔滨 -张俊清

心情感悟 6.4k

“哈拉滨”和哈尔滨

张俊清

小时候,家住在安达县城,常听大人讲哈拉滨的故事,便对哈拉滨有了深深的记忆,认为哈拉滨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了,心中对哈拉滨有了向往。

那时的安达车站,属于三等车站,来来往往的火车到安达都得停。我曾好多次去火车站看国际列车上的老毛子(俄罗斯人)。跑熟了火车站,一次,我突生想法,便同玩时的伙伴铁蛋商量好去哈拉滨玩一玩。铁蛋比我小一岁,什么事都听我的。暑假的一天早晨,我俩偷偷地爬上了一趟要开的货车上,当载满粮食的火车轰隆隆地奔跑在大地上,我俩威风凛凛地坐在粮堆上,心情好极了,仿佛自己是铁道游击队员战斗在铁道线上,那么英勇顽强。车到哈拉滨江北边的一个小站停了下来,很长时间也不开。我俩偷偷地从车厢上溜了下来,问车站上的一名铁路工人,才知道那个小站叫江北火车站,过了江桥就是哈拉滨了。顺江桥往南走下去,我俩第一次走在很长很长的江桥上,第一次看到了桥两侧白茫茫的江水。愉快的心情冲淡了我俩奔走的疲劳。一直到了我俩的肚子咕咕叫了,我俩才知道该吃中午饭了。我用兜里仅有的三毛钱,买了一包光头饼,一边漫无边际地吃着,流浪在哈拉滨的大街上。逛累了,我俩费了好大劲才钻进了哈拉滨火车站,偷偷登上了一趟开往齐齐哈尔的小火车,返回了安达。那一场哈拉滨之旅,让我长了见识,以至于在我童年兴趣的交谈中,我曾多次谈起我独闯哈拉滨的经历。

对哈拉滨有了深刻的印迹是七十年代的事了,那是我平生第二次去哈尔滨我爱人的姐姐家。我妻姐家住道里经纬头道街,离江边和兆麟公园中央大街都很近,沿东走过两条街道就是哈一百。在妻姐家小住的几天里,我马不停蹄地走了很多地方。那时,我才对哈拉滨有了比较全新的印象,才知道不应该叫哈拉滨,应该叫哈尔滨,是我们习惯了一些人的错误叫法。参加工作后,我多次去哈尔滨办事、学习、开会等,每趟去哈我都会利用一、两天时间,走走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在一次次观赏中,便对哈尔滨这个坦荡多异的城市有了情感。感觉哈尔滨这个“混血”的西洋味道城市,着实可爱。她的独特气息,她的包容情怀,多么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客栈”。她以自然朴素的情结,接纳了犹太人,收客了俄罗斯人,安顿了闯关东的山东人和逃荒的全国各地的难民。在那个供给制的年代,哈尔滨人的大度情怀坦露无疑。哈尔滨人从不排外不欺生,有诚心有实意,和她们亲如姐妹共度难关。同时来哈尔滨闯荡江湖的人,也为哈尔滨这座蛮荒的城市带来了生机。哈尔滨人的包容、吸纳性的大气,让他们有了家的感觉,他们安下心来在这块黑土地上辛勤劳作。在城市的街面上开旅店、开饭店、办商场,在哈尔滨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小洋楼。渐渐地哈尔滨成了中国北方城市中,建筑史上最具“洋气”的建筑群体。在我走过的全国各地城市中,哈尔滨的洋气建筑格局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的。哈尔滨的城市年轮虽然不多,但她厚重的人文历史,辉煌苍凉的时代变迁,富于放达的雄姿魅力,永远吸引了更多的人对她充满了新奇特的感觉。

前几天,家里人说咱们去哈尔滨逛一逛吧,我欣然答应。从大庆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哈尔滨。出了火车站我带领她们步行走过了继红桥,去了索菲亚教堂,最后我们漫步在江边的斯大林公园。虽然那天的气温很高,但有松花江水气湿润的调节,我们走在百年老榆树和高高的白杨树下,却是那么凉爽。长长的斯大林公园,绿草青青花坛锦绣,一座座汉白玉的雕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地掩映在花丛中。江东侧一架铁桥飞架在江面上,那曾是我童年走过的铁架桥吗?是那个地方,但桥也是今非昔比了,那座桥上过去通几趟铁轨,现在又增加了高铁。目视江北的一片宽阔的绿树丛林小岛,那是哈尔滨最有名气的太阳岛。两艘轮船正开往太阳岛的江面上,几只快艇,艇身高高翘起载着游人,飞快在江中掠过,江面上犁开了一道道长长的浪花四处飞溅,游船上有人震臂游人惊呼,让我想起了“浪花里飞出了欢乐的歌”那句歌词。

在江边公园防洪纪念塔前,围满了来来往往的游人在那里拍照。这座防洪纪念塔形象地记录了哈尔滨战胜洪水的光荣历史。塔身下部是群体浮雕,描绘出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场景。这个高达二十多米的纪念塔,是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思·兹耶列夫和哈工大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的。

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往南有一条商业步行街,这便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街市——哈尔滨中央大街。这条街的显著标志,是整条街道汇聚了西方建筑的流派。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是与哈尔滨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大批俄国人先后涌入了哈尔滨,哈尔滨很快成了俄军的后方基地。他们在“中国大街”(当时称之为中国大街)两侧大兴土木,开酒吧办商店,建舞厅办银行。一时间各国商品、药品、食品和洋货云集到了哈尔滨。使哈尔滨的街市呈现出了15至17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群体。新颖别致的欧洲古典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楼宇如一件件精美华丽的艺术精品,展示在街市上。建筑风格和欧式生活的融合和流光溢彩的夜色风情,使中央大街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典雅时尚、浪漫消闲的街道,被称之为“亚洲第一街”。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传颂着她诱人的风采。渐渐地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特色的商业街。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星光闪烁、灯火辉映,来这里逛夜市的中国人、外国人通宵达旦,满大街人挤人人挨人,热闹非凡。我也是多次听到了中央大街的故事,不止一次地到过这个地方。今天,我又一次慢悠悠地走在这条古老的大街上,仿佛走在了异国他乡,宛如走在了一座艺术建筑的长庭画廊。我用相机收录了一座顶部圆形轮廓的大楼,楼墙体是仿石块砌成的,标牌上写着原是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中央大街89号的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原为俄籍犹太人经营的旅馆,造型优美舒展,楼檐口曲线自由流畅,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栏杆纹样秀美。还有一家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以古典柱式控制了立面形体楼,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是原日本商人开办的松浦洋行。还有一座三层小黄楼,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建筑,原为德国领事馆。

最具古典沧桑的是中央大街的路面上,一块块形状如面包型的方石铺成的石块路,据说是我国工程师设计并监工完成的。走在“铁光”圆滑的石块上,似乎走进了历史光阴的隧道,有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触。面包石铺成的老街,在中外路面史上也不多见,足以见得它的珍奇。真的是挺珍贵的,据说在当时那个年代的造价就很高,每块特制的浑圆型石块,相当于一块银元,真可谓黄金铺路了。

沿街前行,我们看到了许多百年老店,华梅西警厅、老厨家,还有哈尔滨特色冷饮马迭尔冰棍和哈尔滨红肠等,前来购买的人排起了长队。由于西方文化的介入和欧洲风情的融合,也使哈尔滨这个城市洋气了起来,哈尔滨人敢吃会吃爱吃也会喝,用鲜肉做成的香肠在全国独有名气。哈尔滨啤酒名扬海内外。早些年间就听说过哈尔滨的四大怪:大面包像锅盖,上交通车用脚踹,喝啤酒像灌溉,上公园解裤腰带。这过去的四大怪,说的实在,哈尔滨人喝啤酒是出了名的,三五人坐在一起,不整个两箱三箱,那不叫喝好。可见这哈尔滨男人的大气豪爽。那么哈尔滨的女人也是美得,闪闪亮的,她们美出了洋气,美出了品味,美出了高端,一年四季的衣裳挂满了衣柜。她们穿衣讲时尚,讲款式,讲流行。据资料显示,一个哈尔滨女人一年用于衣装上的花销,是南方某城市女人的五至六倍。她们活出了生活的精彩,她们敢爱敢恨,敢穿敢戴,不装文雅,不装矜持。就像哈尔滨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一样,春有春意盎然的清风,夏有蓬勃飘逸的花香,秋有果实累累的富贵吉祥,冬有童话世界的冰清玉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尔滨人也活得四季分明,实在而洒脱,有精神气。

上一篇 推荐英语学习的英文电影100部
下一篇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大庆论坛-让爱随风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