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报告刚告一段落,手头比较轻闲,浪迹于网上,不意见到王羲之的几贴字,回想起幼时临贴的时光。毕业后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无奈,整日埋首于环评报告,早已消磨了那样的闲情逸致,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文章《行走于山水之间》,那样的意境,人生若此,夫复何求。于我,山水,好象只能是憧憬了。读书时的闲情也只能在笔端回味了。
小时候并不知道“学书从颜柳入手”,只因家中有两本柳公权的字贴《玄秘塔》,正文是工工整整柳公权的楷体,后几页附着王羲之《兰亭序》。那时,并不知什么“颜柳欧赵”,除了王羲之,眼里只知有柳,并不知其它。
观王羲之《兰亭序》,觉行云流水、骨格清秀、潇洒飘逸、想要形容他的字,便感叹自己词穷,只能土土地说是神魂颠倒。尤其是那个“之”字,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那种神韵无法言说。总是觉着那一捺,让人痴迷,神来之笔,说不出的韵味。颜柳欧赵虽出自于他,也只得其中一斑,据说姜夔曾日日研习,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故而,从没想过要正儿八经地临王羲之的字,一直规规矩矩地临着柳少师,只是偶尔时把王右军之来之去。
一直以来,柳体字是我最爱,其字骨力遒健,结构劲紧。小时唯一感觉就是骨感极强。从来没习过硬笔,因为妈妈说了,硬笔要写得好,需有毛笔的功底,现在是深以为然。长大后写出的钢笔字就是那样的瘦挺劲媚,以致外人看来均以为是男生手笔。大学时,喜欢上班上另一个同学的字,她的字圆紧浑厚,雍容大度,一看便知习的是“柳骨颜筋”的颜体字.小时不喜欢颜体字,总觉得肥硕丰润,失之俊秀,想是对柳字情有独钟吧,但是看了她的字,就觉得自己的字怎么看上去瘦骨伶仃的,没有一点气度!不过,已成定局了,就这么环胖燕瘦的吧。可是,现在都是无纸办公、电脑打字了,字也不写了,越来越丑,自己都不忍看。好像下笔也已经没有了风骨。呵呵,只能叹一声:怎一个憾字了得!兴致所至,再叨叨欧、赵。欧、赵的字我比较陌生,见的少,总之其中不乏二王的味道。赵孟頫的贴最经典的是《洛神赋》,后人对赵孟頫书法的批评多是媚俗二字,偶凡夫俗子不懂书法,只能看看表面,在我俗俗地看来,深得王风。媚,好!想来女子该习赵孟頫的字,媚!刚中带柔、柔中带媚,依旧是不可言传,不可言而传,嘻嘻。
《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的颠峰之作,是他酒意正浓时写下的,醒后重书几遍仍不得原文的精华。后由于唐太宗爱极《兰亭序》,陪葬太宗于昭陵了。世上已没有《兰亭序》的真迹。摹是最好的是冯承素的,世说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
闲聊颜柳欧赵王
相关文章
还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