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公益资讯 正文

李克强:对非法偷排等行为重拳打击

公益资讯 3.96k

在3月21日国务院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对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监测等“伤天害人”行为和监管失职渎职重拳打击,对相关企业、单位和责任人严惩不贷。

李克强总理这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讲话,不仅体现了中央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彰显了政府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尽责的担当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饱受生态环境变坏、变差之苦。一些昔日瓜果飘香的耕地沦为垃圾场,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变成臭水沟,蓝天少了、雾霾多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明显受到影响。

生态环境遭破坏,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重要一点还在于有些企业罔顾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法定责任,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监测。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或明目张胆悍然违法排污,或偷梁换柱瞒上欺下暗中偷排,或千方百计逃避环境监测,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直接的“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假作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负有监管之责的相关政府部门,理应成为违法排污企业的“天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职能部门面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睁一眼闭一眼,不作为或假作为;有的甚至蛇鼠一窝、沆瀣一气,大搞权力寻租腐败,成为违法排污企业的最大“保护伞”。这些政府部门的失职渎职甚至腐败行为,放任纵然了违法排污企业的“伤天害人”行为,成为节能减排不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幕后“推手”。

因此,要力推节能减排,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3.9%”的目标任务,政府既要决心坚定,勇于给自己压“担子”,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也要祭起法律利器,严格执法监管力度,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通过重拳打击、严惩不贷增强法律的刚性和震慑力,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进行制度和法律兜底。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 孙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1日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推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硬任务”,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面对当前突出的环境污染矛盾,新一届政府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李克强在会议中特别强调,去年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但今年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在保持经济增长7.5%左右的情况下,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3.9%的目标,十分不易。尽管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面临挑战,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这是给自己压“担子”,必须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尽责。

今年前两月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用电量增速等经济数据出现回落,警示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面临挑战时仍给自己压“担子”,坚定不移推进节能减排,政府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可见一斑。

困难中往往蕴藏着机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伴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难以避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但是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广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更开拓了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成长的广阔空间,其中蕴含着很大商机。

李克强在会议上指出,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并不完全矛盾,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点,“进退并举、并行不悖、完美结合”的统一论,闪现政府创新发展的智慧。

紧攥“向污染宣战”的战书,本届政府信誓“不欠新账,多还老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只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两手抓,就能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发展的完美结合,能耗排放的“减法”就可以助力经济发展的“加法”。


上一篇 既然如此,干吗要去招惹一条疯狗?
下一篇 章丘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