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65
首页 环境新闻 正文

还清白龙湖 需解几个结?

环境新闻 3.34k

白龙湖网箱养殖超规模发展,最多时达到了1.1万口,导致这个水域面积达78.8平方公里的湖泊水质日趋恶化。 江涛摄  1万多口网箱、每年近3万吨饲料的投入,导致白龙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四川省广元市提出到今年10月底前全部取缔养殖网箱,并计划投入8.8亿元修复白龙湖生态环境  ◆张厚美 江 涛  位于四川、陕西、甘肃3省交界处的白龙湖是四川省广元市规划的城市第二饮用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网箱养殖超规模发展,达到了1.1万余口,导致这座水域面积达78.8平方公里的湖泊水质日趋恶化。  最严重的时候,在沙州、营盘、金洞等地的湖面上,网箱密布,有时竟占据大半湖面。尽管白龙湖年水交换系数达3.71,但受此影响,水质恶化趋势仍无法得到遏制。白龙湖水质原来属地表水Ⅱ类水质,但除上游外,大部分已降至Ⅲ类,网箱附近水质甚至降至劣Ⅳ类甚至劣Ⅴ类,近年甚至曾出现蓝藻现象。  广元的“生命之湖”能否再现清澈?据了解,广元市下决心要在2015年10月之前,取缔全部网箱养殖,并计划用3年~5年时间,投资8.8亿元修复白龙湖的生态环境,使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要求。  变化: 清澈湖水如今不堪重负  白龙湖上的养殖网箱约有1.15余万口,远远超过湖泊承载能力,导致湖泊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白龙湖现在没法养鱼了,水太脏了,网箱又多,鱼缺氧。”在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从事网箱养鱼的张永桂说,在2013年9月初,她家就死掉了1000多斤鱼。  从2004年起,张永桂就开始在白龙湖进行网箱养鱼,2008年扩大了规模,达到了30多口网箱。她说自己每天都要投大约4000多元的饲料,遇到鱼生病,每天还要多投入200多元的鱼药。  张永桂只是白龙湖上众多网箱养殖户中的普通一员。据统计,白龙湖上的网箱约有1.15余万口。来自白龙湖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除部分空箱外,白龙湖上的实际养殖网箱有近万口。  2014年5月,记者来到紧邻白龙湖的青川县沙州镇、营盘乡、利川区金洞乡等地采访时,就看到白龙湖上的网箱密密麻麻,占据了大半湖面,一些地方甚至连主航道也未能幸免。  在现场记者看到,网箱养殖带来的污染异常显眼:网箱附近的水呈蓝黑色,并漂浮有杂质,近闻还有异味。  广元市环保局于2013年8月发布的一份监测数据表明,从沙州到白龙湖大坝之间的湖面上覆盖着大量绿色藻类,在网箱较多的河湾,藻类颗粒深达1米,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监测结果显示,白龙湖从上游到下游,富营养指数在逐渐升高。  白龙湖网箱养殖的承载能力究竟有多大?记者了解到,由于各部门行业标准不同,得出的数据也不相同。按照环保部门“水产养殖面积不能超过水域总面积1%”的规定推算,白龙湖网箱数必须控制在3100箱以内;而按照《白龙湖渔业规划》,网箱规模则在6000箱以内。但即使以6000箱来计算,白龙湖的实际网箱数也超标1倍左右。  对于网箱养殖导致的白龙湖水质污染,沙州镇白水社区党委书记罗兴明非常担忧。他说,白龙湖网箱养殖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以沙州镇为例,本地养殖户占比不到两成,大多是外来户。这些外来户很多是三叉湖、升钟水库等地进行网箱清理时被‘赶’出来的,也有从成都、绵阳等地来的大户。”  “他们挣了钱,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给这里留下一滩污水。”作为土生土长的沙州人,罗兴明说,以前白龙湖清得可以看到十几米深的湖底,附近居民常下去游泳,现在他连船都不愿坐。  “取湖里的水来拖地,太阳一晒,就有股鱼腥味。”罗兴明说。  探因: 网箱养殖成“头号杀手”  2012年,网箱养殖的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白龙湖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4%、62%和80%  在2007年~2013年间,广元市环境监测站对白龙湖开展了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2009年,白龙湖水质总体保持良好;2010年~2013年,白龙湖水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从监测结果看,白龙湖富营养化指数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为24.7,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为42.1,已接近富营养化标准限值;从变化趋势看,白龙湖富营养化指数明显上升,有污染加重的趋势。若任其发展,白龙湖水体富营养化将成为必然。”广元市环境监测站一位负责人说。  记者在广元市水务局了解到,白龙湖每年出产十多种鱼,产量超两万吨。按1斤鱼1.2斤的投饵率计算,每年投入白龙湖的饲料接近3万吨,每天则接近100吨,这还不包括投入的鱼药数量。  而大量的饲料残饵、有机代谢物及一些鱼药的重金属残留,日积月累沉积在白龙湖湖底,最终导致湖水水质变差。  广元环保部门根据养殖增长量及排污系数进行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2012年,网箱养殖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达1022吨、584吨、730吨和204吨。  “分析显示,导致白龙湖污染的因素有工业、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九大类。其中,网箱养殖成为白龙湖清清湖水的‘头号杀手’。”广元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网箱养殖的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白龙湖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4%、62%和80%,其中湖区总氮、总磷超标现象尤甚。2011年~2012年,湖区水体总氮浓度均值为1.14 mg/L,最大超标倍数为1.90,超标率100%;总磷浓度均值为0.026 mg/L,最大超标倍数为1.00,超标率25%。  养殖泛滥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白龙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在采访中,广元市环保、水利、白龙湖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都不约而同谈到了云南省昆明市滇池面临的治理困境,他们说,如果政府下决心,把网箱数量控制在水体承载范围内,发展生态养殖,白龙湖水质就会有明显改善,“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行动: 今年10月底前拆除全部网箱  许多养殖户积极拆迁网箱,对于遇到的一些难题,政府部门帮助养殖户寻找销路,将损失减至最小  要还白龙湖水清澈,网箱养殖必须取缔。广元市投入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提出到2014年10月底,白龙湖1万余网箱要减少到3000口;到2015年10月底前,养殖网箱全部取缔,并出台了鼓励政策。  对很多养殖户来说,网箱养殖关系到一家人的生计。而能否让这些养殖户实现顺利转产,关系到取缔任务最终能否完成。  2014年10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白龙湖,看到湖边几条渔船上的船工正在紧张忙碌地冒雨作业,卸船、上秤、上车,一片繁忙的景象,成千上万斤白龙湖的养殖鱼就此运往全国各地。  站在船头的冯均文似乎并不开心,他说:“如果能将网箱里的鱼卖完,即便卖不出好价钱,只要不亏本也好。”这些鱼处理完,冯均文也将开始自己的职业转型,谋划新的生活出路。  冯均文是利州区三堆水产养殖户中养殖规模最大的一户,他的养殖基地位于利州区三堆镇飞凤村张家湾码头,有84口网箱。在成为库区移民后,水产养殖是他全部的经济收入来源。  当天上午,冯均文养殖的裸鲤卖出了1000多斤。“现在裸鲤每斤卖8元,并没有多大赚头,只能说不亏本。”冯均文说,现在政府取缔网箱养殖,作为本地居民自己很支持,但是网箱里的鱼必须及时处理,有些客商看到这种情况,就借机压价。  “早上有客户要我的半成鱼,但所给价格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没有同意。”冯均文说,今年以来,自己已卖出近20万斤鱼,但赚头却比往年减少了很多。据他介绍,他已经拆除了14口网箱,等待政府清点。  李明川是三堆镇的养殖户,也是三堆镇60多户养殖户集体成立的飞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1997年,李明川在白龙湖上的网箱只有一两口,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他的养殖网箱已经达到了66口。  “作为三堆镇水产养殖的带头人,有责任率先示范。”李明川说,他已陆续拆除了40口网箱,剩下的每口网箱里还有七八千斤成鱼及半成鱼,总经济价值七八十万元左右。  还没有拆除网箱里的鱼如何处理?这是李明川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说,自从网箱取缔的消息公开后,与养殖户有联系的许多客商都借机压低价格。以鲈鱼为例,未拆除网箱以前,每斤在23元左右,如今已跌至每斤18元;草鱼也由每斤7.5元~8.5元左右下降到了每斤6元。  “这些鱼如果不卖出,还需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李明川说。  到记者来采访时,在白龙湖水域的1万余口养殖网箱中,已拆除了8300口,占总数的60%。三堆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文雄告诉记者,利州区辖区内的网箱也拆除了60%以上,共计2700多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最初阶段,养殖户对网箱拆除配合积极。但随着成鱼和鱼苗的积压,网箱拆除遇到难题,必须尽快将成鱼和鱼苗卖出或者转场,否则养殖户的损失会增大。  青川县水产办负责人李凤歧告诉记者,青川县白龙湖水域共有养殖网箱8000余口,目前已拆除5000余口。为了帮助养殖户解决出路问题,他们鼓励机关单位职工购买养殖户的成鱼,政府部门还积极帮助养殖户联系客商,发布销售信息,寻找销路;养殖户也积极将鱼苗转场养殖,并互通市场信息。  转型: 为渔民寻找新的出路  网箱取缔后,政府引导养殖户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通过转移就业,为原有养殖户寻找新出路  网箱养鱼取消了,原有的养殖户将何去何从?如何为他们寻找到新的出路?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直接影响到网箱取缔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反弹情况。  “在网箱取缔后,政府将引导养殖户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转移就业,开设休闲农家乐,在核桃、油橄榄、木耳、生态垂钓等产业发展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相关规划已由利州区和青川县具体编制。”白龙湖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  “不会只管取缔不管出路,我们已开始了‘加法’探索。”三堆镇党委书记李长城说,去年,三堆镇在三星村试种了5亩旱地莲藕并取得成功,每亩收入两万元以上。今年,三堆镇计划发展旅游配套产业,推动养鱼户实现转型。  “在取缔了白龙湖网箱养殖后,我们已经在不断进行产业探索,并且有了一定成效。”利州区金洞乡副乡长张志宏说,近年来,金洞乡提出“一带四园”产业发展思路:“一带”为白龙湖沿线旅游带,“四园”则包括以龙洞村、长林村、洛阳村、石青村、天峰村为基地建设香菇示范园,在白龙湖沿湖建设两个核桃示范园。通过这种产业调整,为原有养殖户找到新的出路。  家住利州区金洞乡白龙湖居委会1组的伍天强已经从每年一度的“白龙湖钓鱼节”中“嗅”到了新商机:“每年一到钓鱼节,许多钓鱼爱好者慕名前来,很多人一来就好几天,我们在家里做起盒饭生意,价格在15元~20元不等,最多一天能卖40多盒。”  抓住这一商机,伍天强和妻子冉琳一合计,将自家紧邻白龙湖边的小洋房改成农家乐,取名“渔家乐”,游客可以包租整个渔家小院。  伍天强告诉记者,自己十分支持网箱拆除,“以后来我们这里吃的鱼可全部都是野生鱼,未来我还想把这一卖点当招牌来打造。”  而在网箱取缔数量最多的青川县,当地政府每年为每个乡镇安排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为白龙湖库区每个村安排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支持当地的六大特色 产业发展壮大,并每年为每个乡镇至少安排两次技术培训。  青川县水产办负责人李凤歧说,青川县目前正在编制库区移民产业转移规划。利州区金洞乡水务站站长何福元也表示,辖区内的大型养殖户基本考虑实现转场养殖,一部分转到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还有一部分转到陕西省安康市,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在将网箱和鱼处理完后,转行做小生意或者外出务工。  “待网箱拆除完毕,政府部门将对白龙湖湖区统一规划,发展农家乐、生态养殖等,以前的养殖户可以再回乡发展创业。”何福元说。  金洞乡养殖大户杨万平在白龙湖水域有养殖网箱近500口,目前已经拆除网箱240口,并转场到陕西省安康市瀛湖,继续从事水产养殖。此外,杨万平有一个饲料厂,以前主要生产鱼饲料,随着网箱拆除,他的饲料厂也开始调整方向,转型生产猪饲料、鸡饲料等。  保护: 4年将投入保护资金8.8亿元  白龙湖水体防治保护项目实施时间长达4年,总预计资金投入达8.8亿元。通过综合防治措施,使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标准要求  白龙湖因网箱养殖导致严重污染,也引起了四川省政府的关注。  2013年9月23日,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白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提出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旅游发展规划,从水源保护、生态保育、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保护试点工作。  在跨界合作层面,广元市环保局与甘肃省陇南市环保局签订了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两市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解决影响白龙江水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确保白龙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白龙湖的水质保护也纳入了国家的“大盘子”中。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发改委、财政部于2014年9月26日印发了全国《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白龙湖被纳入蒙新湖区,所属区域为四川广元市、陕西汉中市、甘肃陇南市,保护水域面积为61平方公里,规划到2015年水质目标为Ⅱ类。  按照广元市试点方案,白龙湖水体治理保护涉及污染物减排项目、生态修复项目、能力建设项目、生态安全评估等几个方面,这一保护项目实施时间长达4年,总预计资金投入达8.8亿元。通过综合防治措施,使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标准要求。  2014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划定白龙湖为广元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在成为水源地保护区后,按照要求,广元市需要尽快编制并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严格落实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完善各项工程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并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做好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有效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作为广元市规划的第二饮用水水源地,白龙湖是广元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湖。同时,作为广元市最大的湖区,它的生态涵养功能更是不可替代。失控的网箱,需要相关部门下大决心出大力气来规范。  白龙湖何时能再现清澈,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浙江以制度创新推进污染减排
下一篇 规范实施限产停产 严惩超标超总量排污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